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举世闻名的歌舞之乡、瓜果之乡、黄金玉石之邦。位于亚欧大陆中部、祖国的西北,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领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瀚海无垠,古迹遍地,民族众多,民俗奇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旅游资源共有68种,而新疆就有56种,占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全疆共有景点一千一百余处居全国首位,在这广阔大地上,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高原山水景观蕴含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世界名山之中,有着众多的雪域冰川、叠嶂雄峰、飞泉瀑布、珍奇异兽。天山南北,浩淼的河山瀚海,气势磅礴,变幻多姿。明镜般的高山湖泊映衬着一望无际的林海,沙漠边缘被戈壁割裂的绿洲,阡陌纵横,花果飘香,弦鼓传唱,充满诗情画意。这里有海拔8600米世界第二高峰的又有低于海平面154米中国最低的洼地,即有一泄千里的河流、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境,神秘莫测的沙漠奇观。保存完好的原始动植物种群,更显出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本色。
新疆的自然风景与悠久的西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西部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著名的楼兰高昌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王国都城,众多的石窟,千佛洞更是闪耀着古西域文化的光华。原始社会大量的岩刻以及众多的古代墓葬都是先民留下的生活印记。丰富的历史文物给新疆的自然风景又增添了深层次的内涵和奇异的色彩。
新疆又是一个真实而开放的民俗"博物馆"。十三个世居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聚居区域,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这些人文风情与奇特自然景观相交融,使新疆充满了新奇和神秘。
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天山,作为新疆象征,横贯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南地区叫南疆,天山以北地区叫北疆,哈密、吐鲁番盆称之为东疆。
新疆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孕育汇集为500多条河流,分布于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多条。许多河流的两岸,都有无数的绿洲,田园阡陌,村镇相望,颇富"十里桃花万杨柳"的塞外风光。这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新疆有许多自然景观优美的湖泊,总面积达9,700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0.6%以上,其中有著名的十大湖泊: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阿雅格库里湖、赛里木湖、阿其格库勒湖、鲸鱼湖、吉力湖、阿克萨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内绵连的雪岭,林立的冰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计1.86万余条,总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冰储量2.58亿立方米,是新疆的天然“固体水库”。大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的2/3,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为33.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沙漠,沙漠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
新疆的土地富饶而美丽、广袤而神奇;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即豪爽、热情,又纯朴、友好;这里是诗人的王国、画家的宝库,史学家的天堂,旅游者的乐园!
简称:新
省会:乌鲁木齐
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位于中国西北部,亚欧大陆中心。新疆东南部连接中国的甘肃、青海等省和南部连接西藏自治区外,其余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400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口岸最多的一个省区。
面积:总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1700多万。
行政区划分:自治区现辖13个地州、17个市、70个县、844个乡镇,其中132个镇、670个乡和42个民族乡。
景观:喀纳斯、天池、魔鬼城、伊犁惠远古城、塞里木湖、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博斯腾湖、克孜尔千佛洞、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鸣沙山等。
新疆境内地形高低相差悬殊,既有仅次于约旦死海的世界第二洼地—吐鲁番艾丁湖,又有仅次于珠穆朗玛峰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
新疆有众多的内陆河流,高山平湖,还有数不清的温泉、气泉、冰川。登山远眺,沙漠绿洲,丘陵荒野,草原森林,冰峰雪岭,湖泊盆地,历历在目。在辽阔的草原上,野花缤纷,牛羊肥壮,草原风光如诗如画。
在新疆,不仅可以观赏举世闻名的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洞穴、石林以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飞沙鸣叫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有无数珍稀的荒漠动植物供游客观赏。
新疆的人文旅游资源也独具魅力,“丝绸之路”横贯新疆,古道上的遗址,如高昌故城、楼兰古代遗址、哈密王陵、香妃墓等,值得游人凭吊。再加上浓厚的民族风情、甜美的四季瓜果,确实是令人向往的旅游乐土。
新疆境内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千佛洞)、石刻和现代纪念建筑物236处,其中10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教千佛洞16处,比较完整的洞窟550多个,文物点有几千处,自然保护区22个。此外,阿勒泰岩画长廊、准噶尔恐龙化石的发现,更是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乌鲁木齐购物以新疆民族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为主,它们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中外旅客的喜爱。哈达、纪念章、蒙古族服装及饰物、哈萨克服装及饰物、维吾尔族服装及饰物、木雕(木碗、木勺、木花瓶等)、玉雕制品、金银首饰、锡伯族香袋(烟袋)、“那达慕”仿皮壶酒、哈萨克地毯、挂毯等都是值得一买的纪念品。到新疆最诱惑人的是西域水果,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还有石榴、巴旦杏、无花果、蟠桃、伊犁苹果等,水果干是馈赠好友的佳品,葡萄干、瓜干等色泽鲜艳,果肉柔软,易于携带储存。简单介绍一些特产:地毯、英吉沙小刀、艾德莱斯绸、花帽、木模彩色印花布、土陶、首饰、民族乐器、瓜果等。
葡萄节
自1990年起,每年8月在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吐鲁番市举办“葡萄节”,此举措是为纪念丝绸之路开通2100年而举办的,从此,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新疆第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节━━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
葡萄节以“团结、友好、合作、发展”为主题,以经济贸易洽谈为主要内容,集文化、旅游、交易、经贸为一体,节日期间还举办各种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诸如专题文艺晚会、民族歌舞、消夏晚会、名优葡萄酒品尝会、风味小吃一条街、科技、商业一条街,葡萄瓜果一条街、吐鲁番二日、三日游等活动都为节日锦上添花,每年的葡萄节都吸引了大量中外宾客前来旅游观光和进行经贸洽谈。
肉孜节
“肉孜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大节日。“肉孜”就是“封斋”;即减食的意思。传说,古时候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人们就躲在深山里,白天不生火,月亮出来以后才开始做饭吃,历代沿袭,成为习俗,每逢肉孜节那天,白天滴水不饮,粒米不沾,要到晚上才吃东西。这样的生活连续一个月,然后才恢复平常的饮食习惯。早在肉孜节到来之前一个月,人们就要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不仅要为节日准备吃的,还要忙于赶缝节日的服装,商店里储备了大量的节日货品。节日(五月二十三日)清晨,街上红男绿女,熙熙攘攘。成年男女到清真寺去做礼拜,接着就去扫墓、诵经,全家吃“粉汤”,然后结伴拜年。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觉悟的提高,人们感到白天不吃食物,不利于生产劳动和身体健康,于是,群众便自觉地放弃了白天封斋的习惯。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在我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其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定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广场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解放后,为了照顾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度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月12日颁布了《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允许他们免税屠宰自己的牛羊。
圣纪
1998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作家迈克尔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名列第一的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穆德。
圣纪就是纪念这位圣人的诞辰和逝世而举行的群众性活动,起源于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公元909年-1171年),此后,这种活动逐渐传播开来。如今,是新疆清真寺必过的节日。
希吉来历11年3月12日,即公元632年6月8日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这一天(公元570年的希吉来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因而将生日与忌日合并纪念,故称“圣纪”。
开斋节详解
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礼功、性有斋功、财有课功、命有朝功)之一。伊斯兰教的斋戒,重在信念。少数民族语言为“肉孜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回族将开斋节视为最大的节日,因此将开斋节称为“大尔迪”,但维吾尔族认为下面介绍的古尔邦节才是最大的节日。因为新疆是维吾尔自治区,所以政府规定古尔邦节为穆斯林放假3天,非穆斯林放假1天;开斋节为穆斯林放假1天,非穆斯林照常上班;其余六大节日均不放假。
伊斯兰教规定,9岁以上的女性和12岁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斋月即希吉来历的莱买丹月即九月,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大约在日出前1小时和日落后1小时进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为。
莱买丹,是阿语“炎热”的意思,形容封斋的人,通过“炎热”的磨练,来控制食欲和色欲。据说,真主就是在这个月,将《古兰经》降于邻近的天上,以后23年中,真主派大天仙哲布拉伊把经文陆续从天上降给穆罕默德,因此,斋月是最尊贵的月份,倍受穆斯林的重视。
希吉来历10月1日,开斋,为开斋节,封斋的天数为30天。关于节日的来源,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进行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矿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开斋捐)表示赎罪。后相沿成俗。
节日的凌晨,人们聚集在礼拜寺作盛大的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馓子 、糖果、点心等,人们身着民族服装,攘攘,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互相拜年祝贺,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来游玩,各种娱乐场所同时开放。在南疆还有说评书的,内容多为宗教故事。
节前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粉刷房屋,打扫院落,井把清真寺装饰一新。同时准备节日食品,炸油香、馓子、 宰羊宰鸡等。
炸油香,是所有十二个节日的必做工作,这是中国伊斯兰教的独特风俗,笔者个人认为,起源于祭献遗风:油烟香味祭献了亡人。节日早上成年男子沐浴净身,身着盛装,或手待经香,聚集清真寺或出荒郊举行会礼。之后,先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萨拉姆”。会礼结束,或由阿訇率领集体游坟扫墓,或各家各户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在墓碑的刻字上描红,整墓培土,随后分头前往各亲友家拜节,互赠油香、馓子等各种炸果,表示祝贺。
一般中年妇女在家待客,年轻夫妇、未婚婿要带上礼物,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佳节举行婚礼。节日期间回族的小辈要上门给长辈拜节,全家吃“粉汤”。
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族还举行叼羊、赛马、射箭等活动。节日时的马也与平日不同,马身上扎满红色 布标,马鬃和马尾上用红色绸束上几团野鸡毛;马鞍和套头的皮带上,系满各种花饰。
阿术拉节
阿术拉节时间为:希吉来历1月10日。“阿术拉”,阿拉伯语“10”之意。传说,这一天发生了以下重大事件:
(1)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真主在这一天准其忏悔。
(2)诺亚方舟,在这一天,终于停在新疆罗布泊南岸的伊循,摆脱了饥饿,故回族有喝豆粥之俗。
(3)阿拉伯富豪易卜拉欣,因砸毁偶像而被暴君乃穆鲁代投烈火而获救之日。
(4)圣人尤素福和父亲叶尔古白团聚之日。
(5)圣人穆萨用杖击水安然渡江之日。
(6)大卫蒙真主赦宥之日。
(7)苏来玛乃王位复得之日。
(8)安优布重病痊愈之日。
(9)尤努斯出鱼腹而获救之日。
(10)耶稣蒙难被解救升天堂之日。
(11)这一天,安拉造人与火狱。
说来也巧,这一天,是穆罕默德的外孙即阿里的次子侯赛因殁于卡尔巴拉圣战中,因此将阿里视为第一代伊玛目的新疆什叶派穆斯林尤其重视这一天,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盖德尔夜
盖德尔夜时间为:希吉来历9月27日。真主在9月的“盖德尔夜”(阿文“命运”之意),将《古兰经》降于邻近的天上。“盖德尔夜”为创立伊斯兰教之开端。
“盖德尔夜”在哪一天,无从考证。据推测和计算,为9月27日。有些地方为9月25日或29日。
《古兰教》说,这一夜,天使和圣灵将降临人间,是万事万物的命运之夜,胜过一千个月,因此穆斯林对此夜十分重视,纷纷前往清真寺守夜念经,甚至彻夜不眠。
白拉提节
“白拉提”,为阿拉伯语,意为赦免。时间:希吉来历8月1日至15日。
传说凡是8月15日夜晚,诚心悔罪求饶者,均可受到赦免,因为纪录人类善恶的天仙,这一晚将换用新文卷来纪录,因此此夜又称“换文卷夜”。这个机会倍受穆斯林的重视,以至于从8月1日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各家备上糖果、点心,并在8月1日早晨-15日下午期间,择日请阿訇到家中念诵白拉提经,新疆回民称为“念夜”,内地称为“走节”。
8月15日,须行斋戒、谨言慎行、用心念经,无论男女老幼均需沐浴更衣,并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并向清真寺布施财物;晚上,是最关键的时刻,称为“换文卷夜”,因此穆斯林12点以前均不入睡,祈祷安拉恕罪赐福,儿童们则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去附近各伊斯兰家庭的大门口,高唱白拉提歌,这时,这一家就会出来人施舍财物,藉此博取安拉好感,以使自己及家人多受福泽。
努鲁斯节
公元1777年的《西域闻见录》曰:“回子老少男女,鲜衣修饰,帽上各簪纸花一枝,于域外极高处,妇女登眺,男子驰马较射,鼓乐歌舞,饮酒酣跳,尽日而散,谓之努鲁斯。”
以上描写的就是哈萨克、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和塔塔尔族的传统的春节活动。笔者认为,现在的努鲁斯节是这些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古老化石节日,相当于汉族传统节日的春节。
哈萨克、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和塔塔尔族,把农历春分那天(阳历三月二十二日前后)作为新年开始的元旦和传统春节即努鲁斯节。
这一天昼夜相等,被看作为“交岁”的一天,因而称作“努鲁斯”或“那吾热孜”,前者为维吾尔语,后者为哈萨克语,均有辞旧迎新之意。
从这一天开始,哈萨克族即将开始搬迁牧场,从事新的一轮畜牧生产,辞去旧岁,迎来新春。
这个节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哈萨克族节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麦、面粉、奶酪、盐、肉等做的粥状的“那吾热孜饭”,还有储存冬肉,如马肥肠、马脖子,马肋条灌肠,马碎肉灌肠,马盆骨包肉等。
过节时,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走家串户,互相拜年。哈萨克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歌的曲调是固定的,歌词可即兴自编,内容多为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话,如下面的歌词:
“春天来临,人间有了繁荣;春雨飘洒,人间五谷丰登。穷汉也乐无穷。如今是母鸡孵出小鸡的日子,心头的忧郁也无影无踪。大家欢聚,尽情尽兴,把疲惫和忧伤,都遗忘干净。”
法蒂玛忌日
亦称圣姑太节,即希吉来历6月15日。
法第玛,为穆罕默德之女、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之妻,是伊斯兰教五大杰出女性之一,享年27岁。端庄贞淑,道德高尚,故深受穆斯林妇女的敬仰。6月15日,是她去世的纪念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穆斯林妇女会集在清真寺,听阿訇讲述法第玛的懿德善行,并向清真寺捐献财物,有的请阿訇到家中诵经祭祀。
伊斯兰教五大杰出女性,是穆斯林妇女学习的楷模,因此,借此祭祀活动,让穆斯林妇女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和品德。其余四大杰出女性是:穆罕默德的原配夫人赫蒂彻、续妻阿伊莎、耶稣的母亲玛丽亚、抚养穆萨的阿西叶。
由于阿里被什叶派穆斯林视为第一代伊玛目,因此其夫人法蒂玛被视为“圣母”,因此新疆什叶派穆斯林更加重视这一天,并举行纪念活动。
登霄节
登霄节时间为:希吉来历7月27日。
传说,希吉来历7月27日夜晚,穆罕默德在大天仙哲布拉伊的陪同下,在麦加的禁寺乘骑布拉格仙马(笔者认为是飞碟),一夜抵达远在1200公里之外的耶路撒冷的远寺,在一块岩石上登霄,遨游了七重天。在每一层天看到古代先知和乐园的情景。黎明前安然回到麦加。
后来,穆斯林在这天夜间举行会礼,视为“登霄节”。
民俗与文化
新疆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爱好。饮食方面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他们大都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妇女爱穿彩色绸裙,戴艳丽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饰物。男性喜穿西服,戴绣花帽、穿袷袢、穿皮靴。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遇到年长者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自治区范围内通用维吾尔、汉两种语言文字。维吾尔族流传着许多精彩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尤其是《阿凡提的故事》在全中国乃至世界都广为知晓。11世纪维吾尔族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葛里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著名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都引起世界学者的重视。中国少数民族有三大史诗著称于世,新疆是蒙古族叙事长诗《江格尔》的故乡,也是柯尔克孜族民间长诗《玛纳斯》的流传之地。
沙疗
吐鲁番市西北16公里处,有两座黑灰色大沙丘,就是神奇的沙疗地。因当地气温高,从而使黑灰色沙丘热量高,再加上沙中富含矿物质,埋沙时沙粒对身体有摩擦作用,所以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集热疗、磁疗,按摩于一体的综合理疗法。每年6月中旬到8月初,这里密密麻麻的布棚、帐篷、阳伞,五颜六色,星罗棋布,在这些遮阳设备下,人们或躺或坐,将身体半埋在灼热的沙堆中,任热汗淋漓。这就是“火洲”著名而奇特的“埋沙疗法”。据测,用这种方法治疗关节炎、风湿症,有效率可达90%以上。
饮食习俗
饮食习惯西域风味浓烈,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馔。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也是逢年过节、婚事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拉面、奶茶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的食品。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子酒,清凉适口,沁人心脾。
服饰习俗
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带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大方。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还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和穿长统皮靴几乎是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相差异。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多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维吾尔姑娘的辫子
进入新疆地区旅行,无论在街上、商店里都可以看到艳装丽姿的维吾尔族姑娘。她们大都梳有数十条的辫子。据说这是为了数记年龄的。一条辫子代表一岁。十七八岁的姑娘,就梳有十七八条辫子。也有的说,这些辫子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美。不是吗?您可以在那里发现,她们编织的工艺品,如挂毯、地毯之类,毯子四周全是一条条如同辫子的小挂穗来装饰,这正是维族人民所欣赏和追求的一种美的形式。
如今,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维吾尔族姑娘的发式也有了改革,有留短发的,也有烫发的,也有将头发盘在头顶上的。但当她们在跳舞、唱歌时,她们仍喜欢把头发梳成数十条小辫子,这似乎已成了维吾尔族姑娘美的象征。
纳孜库姆与麦西来甫
维吾尔人能歌善舞。最流行的民间舞蹈为纳孜库姆舞和麦西来甫。前者主要流行于吐鲁番地区,特点恢诙谐幽默。麦西来甫是传统的娱乐形式,有悠久的历史。人数多少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时间可长可短。逢年过节,婚嫁庆典,随时随地可以举行,边唱边跳,气氛热烈, 兴致高时,通宵达旦。
维吾尔族住宅
维吾尔这一词的意思是团结、融洽。维吾尔族住宅的布局一般有庭院和住宅两部分。住宅由客室、餐室、后室和储物、淋浴用的小间组成。常利用屋顶平台作休息处或堆放杂物。客室和餐室的布置较为讲究。内墙面上设有壁龛、壁炉。墙顶的带状石膏花或木雕花,与绘有彩绘的顶棚连为一体。墙上挂有壁毯,地面铺有色调富丽的地毯。院中多种植物树木、葡萄或放置花卉盆景。廊内设置地毯、茶具,使庭院布置更加精巧、舒适。
作客哈萨克
到乌鲁木齐旅游使人最感兴趣的是参观当地哈萨克牧民的家庭,在哈萨克牧民的毡房作客。在牧民家用饭十分有趣,主人请大家围坐着,中间放上白色餐布,摆着馕、油炸馓子、小油包、新鲜瓜果、各种干果、奶制品等。主人手提一把大铜壶,请客人洗手。然后开始就餐。吃过一些小食品后,便上主菜,有烤羊肉串、烤羊腿,有时有煮全羊,最有趣的是手抓饭。
回族
新疆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暨回族自治州境内,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的婚姻现在已废除了包办买卖婚姻,但形式上还保留了一些传统婚姻习俗。成年男女自由恋爱,仍要通过媒人提亲,送上“开口礼”。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葬礼简朴。市区的回族戴白色小帽、穿白布衬衫、黑坎肩、饮食一般恪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规定,回族风味小吃拌面、炒面、烩面、油糕、凉粉、凉皮子和羊肉泡馍深受各族人民喜爱。主要传统节日是“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和“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
蒙古族
辽宁省最能了解蒙古族民俗风情的机会是参加蒙古族人民的“东藏”瑞应寺法会和“那达慕”大会。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的瑞应寺,素有“东藏”和“小布达拉宫”之称,它始建于公元1669年,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后在此建造的,具有典型的藏族寺庙建筑风格。鼎盛时期有喇嘛3000多人,现有喇嘛20多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活佛宫、五大扎仓、大讲经殿等。七世活佛洛桑义稀成来坚措经国家宗教局批准,于1997年坐床。每年六月举办大型法会时,大批的蒙古族信徒蜂拥而至,顶礼膜拜,成千上万的信徒争相接受活佛的摸顶。金壁辉煌的寺庙、神秘的法会仪式、虔诚的信徒等等,是游客了解蒙古族同胞宗教活动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周边蒙古族风情浓郁,蒙古族的风味饮食琳琅满目,使人有身处异域的感觉。
此外,在辽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彰武县大青沟,形成了集大漠、蒙古原始次生林和河流、水库于一体的民俗游览区,在那里或策马驰骋,或徜徉林海;夜晚的篝火晚会上,人们痛饮放歌,载歌载舞,如若回归大自然,让人流连忘返。
锡伯族
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延用至今。锡伯族妇女喜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以面、米为主食,喜喝奶茶,食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驴、马、狗肉。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和纸糊。射箭是锡伯族人喜爱的传统项目。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西迁与父母兄弟姐妹分别的纪念日。锡伯族人也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生活在乌鲁木齐市的锡伯族在居住、家庭婚姻方面现在已与汉族基本相同,过去信仰多神教,还有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的,普遍重视祭祖扫墓。
达斡尔族
概况: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在中国历史上,达斡尔族人和各族人民一起为共同开发祖国北疆,保卫祖国领土,抵抗沙俄入侵建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服饰:
达斡尔族的男子喜穿两侧开口、蓝色或灰色的长袍以及皮裤和皮帽;妇女多穿袍,外套坎肩儿,衣边上绣着精美的图案,穿在身上美观大方,极富民族特色。达斡尔人的皮帽,是用狍子的头皮原样制成的,双耳挺立,耳边有对称的犄角,是达斡尔族最典型的服饰。
民俗:
达斡尔族的住房多是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屋内南、北、西三铺炕连接在一起,构成“弯子炕”,家庭成员及其客人的铺位都有相对规定的位置。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度原则。婚礼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婚礼仪式隆重,分订婚、送礼、结婚三步。
达斡尔族敬老重礼,以年长者为尊,见面向老人请安施重礼;达斡尔族的装烟礼颇具特色,客人到家即使已经叼着烟袋,也要请客人拿下来,他们要亲自给装上自己家种植、晒制的朵烟,点燃后敬给客人。
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
节日: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阿聂节”(春节),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点燃牛马粪、跳起“罕伯舞”以示庆祝;正月十六“黑灰节”,人们彼此向对方脸上涂抹黑灰,意为避邪免灾、预祝来年丰收和幸福。
俄罗斯族
新疆的俄罗斯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市区里,多数信仰东正教,每当传统节日“复活节”、“圣诞节”之际,男女老幼欢歌起舞是俄罗斯族的特点。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喜用三弦琴和手风琴等乐器。在婚姻方面禁忌叔伯姑表近亲结婚,但对与其他民族通婚不加限制。俄罗斯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住宅整洁,注意饮食卫生。一般家庭主妇都会制做各种花色的主食品和奶制品。在服饰方面,传统的服装是男人穿西装,妇女穿花色连衣裙,尤其喜欢戴色泽鲜艳的方头巾。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市。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卜恰克语组,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受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影响,一般都用维、哈语。这几个民族的部分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日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的文化教育事业较发达,知识分子较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族音乐节奏鲜明,有豪放的草原情调。唱歌、跳舞多以手风琴伴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末, 居住在城市的塔塔尔族人从事商业的历史比较长。
塔塔尔族人酷爱戏剧、音乐和歌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音乐舞蹈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节奏鲜明,活泼动听。比较古老的乐器有两个孔的“库涅”(直吹的木箫)和用铜片制作的“科比斯”(口琴);此外还普遍使用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和小提琴。其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喜庆节日里,喜欢举行舞蹈。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动作活泼、灵巧、奔放。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塔塔尔族的语言受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语言的影响因而,这几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人的姓名称呼别具一格,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要加上父亲或祖父的名字,然后再加上自己部落的名字,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
塔塔尔族的婚姻与维吾尔族相似。丧葬按伊斯兰教的仪式施行土葬,服孝期间,不升炊火,由邻居送饭。塔塔尔族旧时服装很别致,男人戴黑色绣花小帽,穿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背心,或黑色长衫,喜欢穿长筒皮靴。妇女爱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外面再罩一块大纱巾;耳环、手镯、戒指、项链、领口上插别针,是通常的装饰。现在的服饰多随潮流,流行西方款式。
饮食:除通常的饮食外,“古拜底埃”(大米上加奶酪,再加上杏干烤制的一种饼)是塔塔尔族人喜欢的食品。
塔塔尔族的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此外,还有“撒班”节(也称犁头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塔塔尔族习惯每年在全村所有农户都完成春播后,举行一次群众性的集体庆祝活动。因此,提前完成的人家,要出人力、物力无偿帮助未完成春播的村民播种,塔塔尔语称“乌买克”即“团会”。庆祝仪式在田边举行,主要活动有摔跤、攀高竿、对唱、跳舞、赛跑等。对唱是节庆的主要内容,成年人唱希望丰收;青年人歌唱友谊与爱情;少年围着人群唱:雨呀,雨呀,快快下,我们不要饥饿,永远不要见那像狮子般的瘟疫。群众在对唱时,还唱教训懒汉的歌:不要流浪快回家,快把洒瓶变骏马,快把酒瓶变犁铧,老老实实种庄稼。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酷爱戏剧、音乐和歌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此外还过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撒班节”,也叫犁头节或春耕节。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在冬季喜戴黑色毛皮帽,夏季喜戴绣花小帽,穿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长衫,裤子一段为黑色;女子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穿黄、白、紫红色连衣裙。塔塔尔族特色食品有“古拜底埃”(大米加奶酪酥油,再加杏干烤制的一种饼)、“伊特伯里西”(做法同上,材料以南瓜为主,再加大米和肉)、油煎肉等。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新疆的古老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喇嘛教。儿子结婚后与父母不分居,家庭成员一般包括三代直系亲属。传统服装是男子常戴用皮子或毡子制作的高顶方形卷沿帽和两侧有突出护耳式的帽子,穿无领长衣“裕禅”,内着绣花边的圆筒皮靴。饮食主要有烤馕、面条、包子及马、牛、羊肉,喜吃圆白菜、洋葱、土豆等,爱喝马奶、酸牛奶和奶茶。民间乐器有“考姆孜”(三弦琴)和“克雅克。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南北疆各县、市里,主要从事文教卫生工作和商业、手工业,一部分散布在农、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
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时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自己的领域”。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衣食起居等和维吾尔族大致相同,他们和维吾尔族、塔塔尔族有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有独它尔和弹布尔。民间音乐的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乐器种类很多,其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琴”音色优美,最为动人。刺绣工艺精美细致,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 风味食品有“库尔达克”(洋芋炖肉)“那仁”(熟羊肉块和面条葱头、酸奶搅拌在一起,浇肉汁,加上佐料用手抓食)。乌孜别克族的剌绣工艺精美、“派提努斯”花盘深受喜爱。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主要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也有少量的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在海拨3 000米左右的山谷里安家落户,春天播种一些耐寒作物,初夏赶着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周而复始,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塔吉克族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羊皮大氅,戴羊皮圆高筒帽。 女子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以保暖。男妇都穿毡补救和长统野羊皮软靴。用毛牛皮做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他们都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他们的住屋大都是正方平顶,用木石构筑而成。由于高原多风雪,住房比较低矮,四周筑土坑。夏季上山放牧时,多住毡房。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除了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对每年三月的春节亦十分重视。他们重视礼节,也非常好客,对远方来的客人,他们要捧出美味的抓肉、牛奶煮米饭、酥油面酱等,热情接待。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由于民族交往频繁,新疆许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似雄鹰展翅、飞翔回旋的动作。在民间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主要乐器有“那伊”(短笛),是用鹰的翅膀骨做的。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哈萨克族牧民,每年在春、夏、秋三季都住在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内,冬天搬到山顶土房和木房里,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及独特的民族工艺美术制品,不论男女都擅长骑马。有叼羊、赛马、姑娘追、摔跤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葬礼除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外,还有较独特的习俗,死者埋葬后,亲友要给死者家里送食物、白布和牲畜,以示慰问。第七、第四十天都要宰牲祭祀。死者生前骑乘的马在主人死后要剪去尾巴,任何人不能再用。年纪大一点或社会影响较大的人,在葬后一周年时,要杀掉生前乘马,将马头放在树上或高崖上表示敬重,马皮割成若干条块分给大家。饮食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食,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维吾尔族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有关开斋节解说
开斋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也是我国回族人民的年节。时间伊斯教历的十月初。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在我国新疆地区,开斋节称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节日”。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封斋的天数有时为二十九天,有时为三十天。斋日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折人也要暂时戒烟,谓之封斋(或把斋)。此外,还要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禁房事,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到了晚上,当封斋将要结束时分,清真寺开斋的钟声当当响起,情况就与封斋时完全不同,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开斋节的庆祝活动,盛大隆重。早在开斋节到来之前,人们就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青年男女常常选择节日期间举行婚礼。
麦西莱甫
在维吾尔族群众中,有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人称“麦西莱甫”。 参加麦西莱甫的人数不限,一般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人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表演杂技魔术、跳舞娱乐,大家都可登场表演节目。
麦西莱甫因地区不同,举行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差异。喀什、伊犁地区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莱甫、季节性野游麦西莱甫、少女少妇举行的麦西莱甫等。在南疆的麦盖堤县还有“节日麦西莱甫”、“婚娶麦西莱甫”、“邀请麦西莱甫”、“道歉麦西莱甫”等等。
麦西莱甫历史悠久。据记载,古代突劂人有一种晚会和冬天轮流举办宴会的风习,称为“索尔丘克”和“苏合迪提”。史学家认为,现在的麦西莱甫是由这些古老的仪式和风俗演变而来。
新疆民间舞蹈
新疆的民间舞蹈总的来说,分为四大类——刀朗舞、赛乃姆、拿孜尔空、夏地亚娜。
刀朗舞:四分之二拍,它的鼓点为“咚,大咚……咚,大咚”。起源于民间祭祀,庆祝丰收等等。节奏比较欢快开朗。
寒乃姆:是四分之四拍,鼓点为“咚大,咚”。在舞蹈时有时高呼“凯那!”(意为加油),有时高呼“巴力卡勒啦”(意为妙啊)常用于婚礼,村中家中集会,其中“买西来甫”最为有名。
拿孜尔空:四分之二拍,流行于东疆,即是哈密、吐鲁番一带。用来表现生活气息,可以说从吃饭工作生活无所能用欢快的舞蹈来表现出来,而且非常活泼诙谐。
夏地亚娜:四分之二拍,多在特别盛大的典礼上表演,情绪非常欢快。
在大型的庆典中,维吾人会出演隆重的“十二木卡姆”,在维语中为“穷乃额曼”。它包括了上述四类舞蹈,有时可以述事。过程中有序曲、正章、尾声等,在表现时手法非常丰富,可以唱,可以乐器演秦,可以舞蹈,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套节目。
在新疆有很多舞蹈是用道具的:
顶碗舞:跳舞者头上顶着盛着水的碗跳舞。
盘子舞:两手各持一个小盘,有时盘中有筷子,或者用顶针击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非常好听。
萨把依舞:萨把依是一种木制道具,一根木棍中间有两个大铁环,大铁环上还绕着许多小铁环,舞动起来发出“哗哗”的声音。
击石舞:左右手各握两块大小适中的天然石头,舞动时夹击两块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现在多用于钢或铝片来代替石头。
民族乐器
维吾尔族的家庭,几乎都有一把都塔尔。这是一种很普及的二弦乐器,琴体较大,琴柄细长,音色柔和悦耳,很适合自弹自唱。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歌舞总离不了乐器,因而,维吾尔族的乐器也很丰富,可分为四大类(弦鸣乐器.气鸣乐器.膜鸣乐器.体鸣乐器)十五种。
这些乐器都制作得十分精美华丽,有的经过主人装饰,典雅古朴,除了能演奏,还是工艺珍品。
“莲花姑娘与呼图壁”
二百多年前,三千多名西锡伯族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奉命戍边,其中有一个美貌的歌手,名叫莲花姑娘,与新婚丈夫安吉伯同来西锤。为纪念他们喜结良缘,莲花给丈夫绣了一块有莲花的白娟帕。
当这支队伍行至乌鲁木齐以西的一个没有人烟的沼泽地带时,莲花身孕分娩。此地瘟疫流行,莲花和她的新生女儿也未幸免。
失去了妻女的安吉伯,悲痛欲绝,忧伤地回想起莲花和他的相爱对歌的情景。安吉伯默默地唱着他们对的歌,突然随风传来莲花的歌声:
阿哥不应太难过,快替妹唱振军歌;
愿你坚守西大门,妹就是那门上锁。
安吉伯洗耳觅音,但天阔地广,声音随风远去,他伸开双臂想拥抱幻景中的妻子,不料手中的白绢帕被风吹跑了,他追啊追,忽然身旁的沼泽变成了河塘,荷溏里的荷花亭亭玉立。安吉伯知道莲花就是他的妻子,忍不住大哭起来,泪水流成了小河,那块白娟帕在泪河里慢慢的漂去。
锡伯人都思念莲花,说这块方是莲花仙逝的地方,便用锡伯语给它起了个名字为“呼图壁”,把安吉伯眼泪流成的河,叫做‘呼图壁河”。
十二木卡姆——维吾尔艺术瑰宝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木卡姆历史渊源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
无论“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从16世纪开始,在音乐大师克迪尔罕、雅尔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丝)等人的引导下,经过众多民间乐师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终于形成现在的规模和样式。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尔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 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新疆民间乐器
新疆的民间常见的乐器有打击乐器、弦乐乐器、吹奏乐器三种;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打击乐器:
那各拉鼓:有两种,一种圆腹,一种是上粗下细,在新疆谁的家中有什么喜事,有会请来乐手,打着那各拉鼓吹着唢呐,以增加欢快的气氛。
手鼓:最常见的民族的乐器。
中号手鼓:比手鼓要小些,表演的女孩子一边跳舞一边击鼓。
铃鼓:类似手鼓,不同的是在鼓的一周,有许多小铁版,可以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也是女性常用。
木勺:两个勺,背对背击打,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多用于伴奏。
洋琴:与我们常见的洋琴无异。
弦乐乐器:
热瓦甫:琴上顶端是弯形的,半圆形琴身。最为常见的维吾尔乐器,用手弹奏。可用于独奏、齐奏。是维吾尔最重要的乐器。
都塔尔:琴桥较长,琴身为半椭圆形。用手弹奏的乐器,民间多见,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把“都塔尔”。
艾捷克:圆形琴身,象一个木球,在下端有一个倒置的月牙形钢片,是用于把琴固定在腿上的。演奏时用弓子拉,可以独奏,也可以齐奏。
小提琴:与我们常见的小提琴无异。
吹奏乐器:
唢呐:最为常见的乐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