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菜的基本风味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菜点可分为南、北、中三派。南路以运城、临汾地区为主,菜品以海味为最,口味偏重清淡。北路以大同、五台山为代表,菜肴讲究重油重色。中路菜以太原为主,兼收南北之长,选料精细,切配讲究,以咸味为主,酸甜为辅,菜肴具有酥烂、香嫩、重色、重味的特点。晋菜中的传统名菜有糖醋鱼、锅烧羊肉、葱爆柏籽羊肉、拔丝山药、铁碗烤蛋、腐乳肉等。
山西著名的风味小吃有“头脑”、刀削面、拨鱼、猫耳朵、莜面栲栳、闻喜饼等。在调味品中,清徐的老陈醋、代县的辣椒、雁北的胡麻油、应县的紫皮蒜均十分有名。
山西面食尤其著名,品种多,吃法别致,风味各异,成品或筋韧或柔软,无不滑利爽口,余味悠长。最奇的是山西面食可以成宴,且从头至尾不会相同。
山西老陈醋
山西老陈醋产于清徐县,为我国四大名醋之一。老陈醋色泽黑紫清亮,气味酸醇浓烈,还具有甜、绵、香、酸,不沉淀,储存越久,其味愈浓和久储不变质的特点。老陈醋不仅是调味品,且可供药用,对高血压、肝炎、皮肤病具有一定疗效和预防作用。
汾酒和竹叶青
汾酒:汾酒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汾酒“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以色味、香三绝著称,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汾酒曾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竹叶青酒: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汾酒的再制品,酿造历史悠久。竹叶青以汾酒做原料,配以陈皮、砂仁、当归、零陵香、公丁香、广木香、紫檀香等十余种中药材和经蛋青、竹叶、冰糖浸泡而成,酒精含量为45度。酒色青绿,晶莹透明。经科学鉴定,具有和胃、消食、除烦的功效,对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都有一定的疗效。纯正香美的汾酒、竹叶青酒,都要经过5道关口、17道防线和120道工序反复检验合格才能包装上市,也可见酒之品质。
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为唯一烧制的砚品。它产于我省绛州(今新绛县),历代帝王将相、名流大雅竞相收藏,在中国砚史上,它独树一帜,为山西省特有,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具有三晋特色的艺术珍品。
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可追溯到西汉,兴于唐,盛于宋,至明代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在明末清初失传。澄泥砚具有发墨快、质细、性坚而不燥、润笔不损毫等特点,不仅实用,而且雕工讲究,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又因历代作为贡品而闻名天下。
新绛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子蔺涛从1986年开始,多方查找资料,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研制出了绛州澄泥砚。在1994年中国名砚博览会上,蔺氏父子研制的绛州澄泥砚获得金奖。
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扩大,绛州澄泥砚的生产规模也逐年扩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销售渠道越来越宽,蔺氏父子还在北京、太原等地设立了代销点。澄泥砚又成为受人们青睐的珍藏品、艺术品和珍贵的礼品。
平遥牛肉
平遥的五香牛肉是晋中平遥县的传统特产。具有未见其肉,浓香扑鼻,目睹其物,色红诱人的特点,及扶胃健脾之功效,早在清朝时已誉满三晋,名传四海。
平遥牛肉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这里的人民就开始“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牛肉就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到清嘉庆时,平遥开始有了腌制牛肉的作坊。先是雷金宁及子孙在文庙街开设“兴盛雷”屠宰坊,并经营五香牛肉达100多年;后有任大才父子在西大街设“自立成”牛肉铺,民国年间有西郭村韩来宝在南城门外开“隆盛旺”牛肉店,至今已逾300余年。五十年代后县政协委员马生富从外祖父任大才处学成此艺并继承发扬了牛肉加工传统工艺,牛肉质量进一步提高,随着山西民歌夸土产中第一句的“平遥的牛肉的太谷的饼……”传唱数十年到今不衰。
平遥牛肉由于采用独特的传统方法宰杀,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美、瘦而不柴,肥而不腻。一刀拉开,香气四溢,又无腥膻,而只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满口浓香,确是宴席上的珍品,佐酒的佳肴。由于所用老牛居多,不仅味香而且保存时间长,便于运输,即使热天,一般也能保存15天左右。
平遥推光漆器
平遥县的推光漆器,历史悠久,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推光漆工艺基本形成地方特色,到明清时已具相当规模,开始出口到英、俄等国。
推光漆器工艺考究,从选取料到成品约三十余道工序,耗时较长,主要加工特色是利用我国特有的大漆,在精致的木胎上挂灰后,刷、涂、阴干、磨推,多至八、九道,然后手掌醮取麻油手工推光,谓之推光漆,再经描金彩绘,或刻灰雕填、镶嵌等工艺,装饰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及多变的纹样图案,最后按不同规格品种,配以铜制饰件。成品造型华丽,线条流畅,漆面光洁,映影似镜,防潮防热,耐腐蚀性能尤异。清朝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器为主,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新工艺,自此,平遥推光漆器形成以磨推漆面与描金彩画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
清代平遥城内漆器铺店十四家,光绪年间老人乔泉玉在工艺是减少了擦色,增加了漆色,吸取了唐宋工艺重彩精华,从而发展了推光漆器绘画艺术,形成了“乔派”风格。
1958年薛金由乔泉玉带弟子薛生金等人一起创办了平遥推光漆器厂。薛生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缩短工艺加工时间,成品艺术价值有较大提高,除传统绘画内容中花、鸟、虫、鱼和“三国”、“列国”、“封神演义”中刀马人物及“红楼梦”、“西厢记”中淑女故事外,创造性地开发出漆器青绿山水、金碧山水、三金三彩、沥银、沥螺等新工艺1000余种图案,170余种胎型,产品曾多次在全国行业评比中荣获一、二名和百花奖、旅游产品博鉴金奖等。许多大型屏风如《春苑献翠》、《神州韵史》、《九龙屏》、《八仙过海》、《唐藏和亲》、《打金枝》、《诸仙大会》等成为一代杰作,被国家收藏或为海内外人士高价索购。
沁州檀山皇
沁州檀山皇小米产于山西沁县檀山村,原名“檀山爬坡糙谷米”。清朝年间,沁州人吴王典在朝庭做“阁老”官,他将家乡的“糙谷米”带到皇宫奉献康熙皇帝时,把“糙谷米”改叫“沁州黄”。由此,檀山就成为历代贡品“沁州黄”小米品种栽培和传播的发源地。
传说,很久以前,沁州大地发生了大旱,土地干裂,草木枯黄。唯有檀山寺院附近几株谷子没有被旱死,并且抽穗开花,结了种子。秋天,老和尚把这几株谷穗采回去,保存起来。第二年春天,又把这几个谷穗播种在附近的田里。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不断繁殖,终于选育成一种品质优、抗旱性强、病虫害少、生长期适中的优良谷子品种。当时起名“爬坡糙”,用“爬坡糙”碾出来的小米叫“糙谷米”。现在的沁县檀山村,松柏隐掩,古树参天,满山绿装,是一座全年无霜期、自然气候独特的风水宝地。由于地处太行山区,空气、土壤、环境对谷物生长非常适宜,正是檀山小米得以世代传播的天然保障。沁州檀山皇小米,外观粒粒圆润,金黄明亮,食用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是产妇、婴幼儿、中老年人的食补佳品。因檀山皇小米所含营养成份均高于一般产地的米质含量,并对各种炎症、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雄称中国四大名米之一。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特产,提高农民收入,把名品打入国际市场,山西沁州檀山皇小米发展有限公司按国家有关政策购买了檀山村部分耕地作示范基地,并与村民长期合作种植。沁州檀山皇牌小米是一种纯天然食品,现正在申报参加国家绿色食品组织。该公司在加工工艺上一改过去落后的小米加工方法,采取先将谷穗切下,集中运到加工厂,用现代化新一代技术的脱粒机脱粒,使谷子与打谷场上的土沙石、杂质彻底分离,保证了谷子第一道工艺的卫生、干净、无杂质,然后经过筛选、碾米、精选、包装等十几道工艺,并检验合格后装箱出厂、上市,是免淘洗的绿色食品。
檀山皇小米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得金奖,1998年11月在澳门举办的“首届世界农业成果博览会”上一举夺魁,再获金奖,成为消费者非常喜欢的米中精品。
山西红枣
山西红枣向来全国闻名。主要优良品种有稷山板枣、保德油枣、运城相枣、交城骏枣、柳林木枣、太谷壶瓶枣、临汾尧枣、平陆屯屯枣、梨枣等。
在这里只介绍稷山板枣。稷山县是山西枣乡之一。盛产板枣、长枣、蛤蟆枣、柳罐枣、圆枣等,其中万以板枣最为有名。板枣呈板长圆形,色红艳而有光泽,肉厚核小,味道甜香,单果重10克左右。
板枣久贮不干涸,不变形,不生虫,晾干后依然是肥敦敦、圆鼓鼓的形状。其皮柔韧而富有弹性,遇雨淋也不裂水缝。生食甜脆,干制后万香甜,素以“枣大核小,小枣无核”而著称。鲜枣含糖量在35%左右,干制品可含糖高达74%。板枣用酒密封,可贮存几十年不霉不坏,品质更佳,掰开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果肉间由糖、果胶质和其它营养成分组成缕缕金丝。
佛事活动
五台山僧人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日常活动、节日活动和专门活动三类。
日常佛事活动,指的是僧人天天都要做的佛事活动,这是僧人为自己而做的,包括早课、晚课和诵戒。
节日和专门性佛事活动--节日佛事活动指的是于固定时间举办的道场、法会和斋会。五台山的节日性佛事活动,主要有六月道场、十寺法会和各寺自办的法会与斋会。
专门性佛事活动是根据需要而不定期举办的。这种活动有的个人专粉,有的集体合办,如造塔建寺、雕塑佛像、译经写经、刻经印经、讲经听经、戒传受戒,以及念谱佛等等。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百姓祭天地鬼神的一个传统节日。它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元”。在忻州的五台山地区,中元节是道教徒、佛教徒和普通百姓共享的节日。这一天,道教徒诵经作法,“普渡十万孤魂鬼”;佛教徒办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奉佛祖,兼以求得解救父母亡灵的“倒悬之苦”;普通百姓则以七月十五为“鬼节”,他们在这一天祭奠先祖之灵,所有这些习俗可能都和“目连救母”的传说有关。
如今,在忻州地区,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节日活动越来越少,但在这天宰猪杀羊、给庄稼挂五色纸、上坟祭祖及捏面人、互赠花馍的习俗依旧时兴。给庄稼挂五色纸,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免生灾害。挂纸过程为,七月十五的早晨,农民把五色纸剪成穗状,带上香、纸,先到自家的庄稼地焚香、烧纸,再将纸穗散挂在庄稼上。
六月骡马大会
在忻州各地的古会中,最著名的是五台山六月骡马大全,亦称六月庙会。举办地址在五台县台怀镇,以大牲畜交易为主,为时期1月至40天。前来过会的有交易牲畜的农民,有朝山拜佛的香客居士,有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有做买卖的四方客商。高潮时台怀地区会聚集十四、五万人,热闹非凡。
五台山六月大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隋唐时期,台怀地区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七月庙会。到清代,乾隆皇帝崇信佛法,曾六临五台,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并规定举行一年一度的六月法会,历时1月,称为奉旨道场。农历六月的五台山气候凉爽,山高坡宽,水草丰盛,是十分理想的天然牧场。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周边地区的农民便利用六月大会的极好机会,到五台山进行牲畜交流,以后逐渐形成了僧俗活动并重的集合日。近年,骡马大会规模越来越大,每天有一万多头牛驴骡马上市河滩。围观群众熙熙攘攘,买主遍览市场,任意挑选,卖主招徕顾客,热情介绍。成千上万的牙纪往来穿梭,在衣袖里、衣襟下捏手指暗示数目,加上繁荣的商贸市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使五台山六月大会盛大况空前,年胜一年。
云冈·恒山旅游节
山西商报讯 8月18日上午,大同市到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第五届中国大同云冈·恒山旅游节正式拉开了序幕。
是日上午,大同市西门外广场上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的彩带、彩旗迎风飘舞,广场喷泉两侧两只硕大无比的红色热气球高高悬于广场上空。8时58分,礼炮齐鸣、鼓乐喧天,在万人瞩目下,第五届中国大同云冈·恒山旅游节正式拉开了序幕。随后举行的是大型巡游表演,活动共分为五大篇,分别是名城雄风篇、远古风韵篇、古都风情篇、世界大同篇、放飞希望篇,参加大型巡游表演的人员约有2300人。当来自美国、法国、巴基斯坦、日本、韩国、非洲等国家共7支表演队伍的演员身穿各自的民族服装经过观礼台前时,他们那颇具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热情表演,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据了解,当天来自国内及各省、市几十家新闻媒体约200多名记者纷纷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下了开幕式一幕幕精彩热闹的场面。
开幕式晚会是由国家文化局牵头,大同市政府主办的一台中国文物保护宣传大型公益演出。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中国国家话剧院“四大名团”加盟了此次演出。古城大同正以崭新的面貌向四海宾朋敞开怀抱。(记者 周利芳 李冬宾)
又讯 在此次旅游节举办期间,为了满足旅客乘车需求,大同铁路部门决定加开临客。具体调整日期是:从8月20日起至8月30日止,赤峰——呼和浩特隔日加开临客L18/19次列车,到大同站时间是8时16分,在大同站开车时间是8时34分;从8月21日起至8月31日止,呼和浩特——赤峰隔日加开临客L20/17次列车,到大同站时间是18时57分,在大同站开车时间是19时13分。
同时,为确保旅游服务质量,方便中外游客投诉,大同市消协设立了恒山投诉站、云冈石窟投诉站、平型关战役展览投诉站,主要受理景点内旅游消费者的投诉,负责对景点内商品质量和销售服务的监督,并向消费者提供咨询,保护消费者权益。(记者 姚江波)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自2001年开始,山西省已连续三年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举办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今年9月16日至22日,备受瞩目的2004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又将如期举行。
2004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将汇聚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位摄影家不同风格的100多个专业化摄影展览,展出作品约4000幅。按照展览的风格,拟分为七个展地8个展区。每个展区展出内容各有侧重,主题集中,便于观众清晰地读懂不同展区的不同题材和艺术风格。
山西 晋商社火节
晋中市榆次区常家庄园夜景
山西第三届晋商社火节活动,从1月20日延续到2月18日。各地县都组织了传统的民间社火表演。其中,常家庄园的参与性节目歌舞、杂耍等表演;平遥古城的新春赏灯会,县太爷断案表演;祁县古城的晋商老街走镖、送财神、开市等商俗表演,民间剪纸艺术展,晋剧、秧歌票友演唱会等;乔家大院的抬棍、背棍、跑旱船、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表演;灵石县王家大院的抬花轿、抛绣球;介休绵山在大罗宫前举行的唐太宗李世民巡游绵山表演;太谷县孔祥熙宅园举行的“赏宫灯、猜灯谜”活动,都将在节日里给百姓增添欢乐。
六月六“走麦罢”
晋南有句俗话:“六月六,走麦罢。”走麦罢是晋南特有的风习,每当旧历的六月初六,人们经过紧张劳动,把麦子都收回了家。这时,新婚夫妇挎上用新麦面做的几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馍.再带上其它礼物,一起回娘家去。他们中有的肩并肩徒步而行,有的夫妻俩骑着自行车一溜风往前奔。沿途欢歌笑语,人来乍往,充满快乐的气氛。
女婿从邻村远道而来,带来自家丰收的喜讯,也带来了对岳父岳母的良好祝愿。在此之前,忙了春播忙夏锄,忙了夏锄忙夏收,女婿有好一段时间没来岳丈家了。久不见的亲朋近三分,何况这是自家的姑爷。当地有个形象的比方描写丈母娘见到女婿的情形:“丈母娘见了女婿,好像落窝母鸡”,直乐的不知该怎样招待才好。倒水取烟,问寒问暖,从早到晚,三顿饭变着花样做,忙得身子不着炕。连小姨子也在一旁嘟嘟哝哝说开了风凉话:“妈,咋对我就没有这样亲热过?”这时母亲定会说:“傻闺女,等你以后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丈母娘招待女婿要做七、八样菜,主食一般是烙饼、凉面、凉粉或蒸馍,临走前还让吃“烙旋”这种烤制的面饼。在万荣一带让吃煎饼,煎饼里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蜗炼五色石补天,希望自家女儿能象女娲一样精明强干。在安邑解州一带,岳母招待姑爷,以“胡饼”为佳品。这种饼用南瓜丝与精面粉和在一起,烙制而成香味四溢,松软好吃。在万荣,六月六这一天,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送馍、甜瓜等食品及竹帘、凉席、雨伞、蚊帐等夏令衣物。尤其不能忘记的是,送的馍馍里面要夹碎肉,蒸熟后必须裂开口,称为“张口馒头”,象征女儿早给婆家生儿育女,增丁添口。
关于“六月六,走麦罢”的起源,民间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因是晋文公的舅父而自恃高贵,刚愎自用,气死了亲家赵衰。赵衰是跟随晋文公多年的功臣,有“以德让贤”的美名,人虽已安葬.可他的儿子即狐偃的女婿,一直难平心中怨愤,想替父亲出出这口气。恰巧这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出去放粮,说定六月六日回家过寿,他的女婿就决定乘祝寿之际,刺杀丈人,为父报仇。细心的女儿探知此事后,连忙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期间,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听取亲家的忠告,内心受到谴责。他得知女婿要刺杀自己的消息后,不但不责怪,还主动给女婿陪了罪,和解了双方的矛盾。以后每年六月六,他都把女儿女婿接回家来,合家团聚。这事传到民间,百姓争相仿效,逐渐形成了“走麦罢”的习俗。
有趣的是,与晋南隔河相望的河南卢氏县的老界岭以南地区也流传着过“六月六”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探望父母,所带的礼物除油炸食品外,还有新衣、新鞋、新袜,祝愿双亲手安度夏,当地俗称“望夏”。当地也有一个传说解释这一习俗。出生在老界西南的一位姑娘,出嫁之后尽管婆家家境贫寒,仍不忘娘家父母恩情,时常送些吃、喝、穿、戴,特别是每年“六月六”双亲生日这天,她拿上提前做好的衣服,和用新麦面蒸的白馍,炸了麻花,回家给老人过生日,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成为当地有名的孝顺女儿。久而久之,这一习俗便在民间形成了。
晋南“走麦罢”的传说,以三晋古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线,解释了这一习俗的渊源,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河南卢氏六月六“望夏”习俗的传说,以歌颂普通民间女子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为主旨,对这一习俗作了解释。但溯其真正原因,还在于这一习俗植根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上。山西晋南和河南卢氏都是主要产麦区,每年六月六前后,小麦就收割完毕,处于农闲阶段,这正是探亲的最佳时期。
九曲黄河灯会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荒莽而博大,辽阔而粗犷。九曲黄河灯会就是诞生在高原厚土上的富有特色的民俗之花。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年节中最快乐的日子,山西各地都要举行灯节,灯节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转“九曲黄河阵”。晋北平鲁县西南一带的村庄,转九曲的活动更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举行九曲黄河灯会,会期多达五天,少则三天,白天唱戏,晚上转九曲。方圆几十里的邻村乡老,亲朋好友都携男带女,赴会观赏。
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杆扎成弯弯曲曲的道路,有出口,有进口,宽约一米,游一次行程约一公里。木杆或玉米杆均为两米高,按规定的距离和路线串栽在地上,用绳子在灯杆中间连接,上端置直径12至15厘米的圆形木质灯托,再用色纸裱糊20厘米高的灯罩,内放胡油灯点燃。木杆上的灯数,一般为 365盏(闰年另加30盏),一盏灯一天,象征一年 365天。灯场中心,栽一根高达七至十米的“老杆”,上面挂有大灯笼,并置有烟火,等待点燃。灯场外面有许多用块炭垒砌成的圆锥形的“旺火”,夜间点燃,火光冲天,供游人观赏和取暖,为灯场不可缺少的陪衬。
遇有瑞雪降落,天空飘拂着薄薄的雪花,灯场里点燃着盏盏灯火,更富诗情画意:近看,竖成列,横成行,似朵朵荷花含苞待放;远观,繁星点点,光明灿烂,宛若五彩缤纷的银河落地。待到吉时,“灯官”入场,鸣炮三声,这时场内的灯光亮起来,场外的“旺火”燃起来,秧歌队被红着绿,手持红绸走进场内。踢鼓子秧歌队扮演“封公子”的,高声唱着:
一刹锣鼓用目观,四海龙王正面站,<BR> 我队敬香把神参,保民四季得平安。
秧歌队领舞的男角称“鼓子”,女角谓“拉花”。男角随着唢呐曲牌进行表演,动作刚劲有力,敏捷利落;女角的表演轻盈细腻,温娴多情,队员们舞着红绸,给夜空抹上了片片红霞。接着,各种社火队伍,以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进阵。人们自由自在地转悠倘祥,一派热闹景象。那些平素很少出门的妇女,也在这个时候看红火,游九曲。在花灯中,他们沿着灯杆连成的纵横回旋的道路绕来绕去,有的游出去了,有的游不出去又绕了回来,引起一阵阵欢笑。当活动进入高潮,老杆上的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会场群情激昂,欢声雷动。那些老年人也在儿女们的搀扶下进入灯场,转至老杆下面,十分虔诚地绕老杆行走一周,再用双手摸摸,当地讲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那些充满朝气的青年也会浮想联翩,他们想象着生活的道路好似这九曲黄河阵一样曲折蜿蜒,需要人们克服艰难,奋勇向前。
九曲黄河灯会自唐代就已兴起。相传,当时平鲁县西部有条太罗河(今关河),左拐右弯,经九道弯才可出境汇入黄河。每逢大雨降临,山洪暴发,河水如脱缓的野马,四处奔流,泥石随流而下,尤其是转弯处更深受其害,牲灵淹没,民舍冲毁,田禾吞尽。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只好乞求龙神保护,免受其害。于是,兴起点灯,供奉龙神,希望每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俗称“点平安灯”。因为这种民俗活动最早在九道弯河岸边的村庄兴起,所以又称为“九曲黄河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由于地壳的运动,太罗河干涸,自然灾害减少了,最早出于避害趋利目的的富有宗教色彩的九曲黄河灯会,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人们在辛勤劳作一年之后,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共度良宵佳节,盼望人寿年丰,使古老的黄河披上了盛装,焕发了青春。
关于九曲黄河灯会的来历,山西各地有着不同的解释。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祭把道家鼻祖老子,九曲实质上就是道家阴阳太极图的变形。有的说它是古代战争中的迷魂阵图形。更具体的解说是,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凶狠无道,姜子牙受西伯侯文王邀请领兵伐纣,直把商纣兵马打得节节败退。为保商纣江山,当时商朝太师闻钟请来好友赵光明率兵抵御,赵光明不幸丧生。其妹“三霄”(赵光明的三个妹妹)为给兄长报仇,设下九曲黄河阵让姜子牙破阵,最后“三霄”阵破人亡。后人为感念赵光明及其“三霄”为朋友尽义气不惜牺牲生命,特把九曲黄河阵演变成游艺活动,供人们观赏。
九曲黄河灯会的诸多解释,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民众心理的积淀,它们共同赋予这一悠久的民俗活动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云冈文化旅游节
旅游节以云冈石窟、北岳恒山为重点,组织19条风格迥异精品旅游线路,展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及优美的塞外风光。旅游节包括晋北景点展示、大同旅游项目招商等活动。此外,参加者可以观赏魏碑书法、云冈乐舞以及一系列文艺演出。整个旅游节将持续十天时间。
山西平遥古城文化节
平遥古城是我国现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一九八六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查后把平遥古城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的6月都将举办“平遥古城文化节”,文化节期间将为中外游客举办大型的民间文艺表演、古玩鉴赏,同时举办经贸洽谈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平遥古城旅游活动。
关公文化节
运城市同关公文化并茂的经贸活动由来已久。明、清时代,解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关公庙会即集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群众集会,影响波及到周边的陕西、河南等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990年,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总方针的指导下,中共运城地委和运城地区行署在举办了两届“名产名吃物资交流会”的基础上,决定将这种活动以“关公庙会”命名,扩大交易规模。首届关公庙会于1990年10月26日在运城黄河大厦前举行开幕式,庙会的宗旨是“利用传统的历史文化优势,加强本区同全国各地联系,振兴河东经济”。庙会在运城市区设立8个专业市场和一个展览馆:即名吃市场、旅游市场、外贸市场、物资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商业供销市场、粮油市场及河东博物馆的黄河书画展览。庙会历时半月,8个专业市场总成交额达3043万元,接待外地游客4万多人次,收入12万多元人民币和2万多元外汇。
1991年10月16—29日,第二届关公庙会如期举办。开幕式在运城市河东广场举行,山西省、原运城地区的有关领导及日本、美国、英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来宾100多人及外省、外地来客共7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鸣放礼炮、放飞信鸽、各种民间文艺表演近两个小时。本次庙会总成交额达到1.0311亿元,其中签定进出口合同8宗,标的2576.3万元;引进资金48万美元;签订购销合同513宗,标的6423.1万元;商品零售收入1263.6万元。
从1994年第五届关公庙会开始,原地委、行署决定此项活动“二年一大搞,中期一小搞”。小搞年的开幕式放在解州关帝庙举行,以弘扬关公文化和开展农副产品交易为主,同时也不失时机地进行招商引资,开展经济技术交流。
1996年原地委、行署领导决定将关公庙会更名为“关公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事前广泛进行社会动员,有关部门还先后在广州、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运城地区招商引资项目》,介绍各种优惠政策,欢迎全国各地企业及海外客商来运投资。
五台山国际旅游月
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最高海拨3058米,故有“华北屋脊”之称。自然风光顶峦雄旷、秀丽壮观。这是一片佛教圣地,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宗教气氛浓厚。每年7月,这里举行盛大的旅游节庆——“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届时各方宾客和僧众云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盛况空前。
黄河壶口国际旅游月
“黄河壶口国际旅游月”是山西省旅游局近年来在全国推出的一项重要节庆活动,每年9月19日至10月18日在壶口景区举办。自94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其形式逐年创新,内容不断丰富,现已成为黄河壶口对外宣传促销的主要方式之一。黄河壶口国际旅游月期间,将举行“山西威风锣鼓”、“陕北花鼓”、“秧歌”、“旱船”等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内容丰富的民间文艺表演。
中国山西面食节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做几十种,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
风靡世界的方便面的发源地——日本的明星食品株式会社社长卜厚昌元先生在专门来晋考察山西面食后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山西面食文化节将举办面食精品介绍、面食品尝、面食制作表演等多项活动,以展示山西丰富多彩的面食文化。
北武当山旅游节
首届北武当山旅游节于10月25日至31日在方山县北武当山举办。
主要活动内容包括:25日上午的真武圣像开光仪式,有介休绵山道教经团和乐团助兴;26日上午的开幕式,北武当文武学校170名学生演出大型武术表演,旅游公路通车剪彩;26日下午的文艺节目表演;27日上午的道教理论研讨会、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洽谈会等。
中国山西国际经贸旅游周
两年一届的山西国际经贸旅游周把旅游、科技摆在突出位置。在省展览馆内,旅游展是整个展览的重点,旅游展厅里汇集了山西境内的主要旅游景点的巨幅照片,古色古香的瓦檐配以灰色墙砖,烘托出浓郁的山西本土文化特色,200多幅照片和醒目的灯箱,展示了全省200多个特色旅游景点,这种规模的旅游宣传让人耳目一新。
经贸旅游周期间,组织了香港工商界百人团及外国驻京商社代表50多人参加交易洽谈,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和意向,引进旅游项目投资1.69亿美元。
灵空山避暑节
灵空山风景区位于沁源县西部,是一处山、林、寺兼优的名胜风景区,有着古老的人文历史,奇险的自然胜景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处理想的避暑胜地。灵空山旅游避暑节的规模将逐步扩大,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晋祠古庙会
每年旧历的七月初二,是晋祠古庙会的集会日子。晋祠古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原附近二十五公里处的晋祠,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地。这里,作为晋国开国君姬虞的祠堂,人们也往往寄于希望,而且把这种希望神化了。因此,晋祠古庙会又成为祭神的日子。
历史上,古庙会的祭神活动形成了一种传统和惯例。每当七月初二前后,晋祠要唱几台晋剧,同时还有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像背棍、铁棍、龙灯、旱船,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百姓,聚集到这里,烧香拜佛、求神祈雨,以求丰收、安乐的年景。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古庙会仍然在进行,但在内容上,溶进了新鲜的成份,摈弃了那些迷信的东西。“七月初二”,成了晋祠附近百姓一年一度的城乡物资交易大会。
晋祠古庙会期间,太原市郊各县的贸易公司,到晋祠附近摆摊设点,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到晋祠。节日期间,在这里形成规模庞大的物资交流会、商品交易会、民间社火会。这时的晋祠镇,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货物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多彩,每天到这里赶会的多达几万人,可谓人山人海,一派繁荣景象。节日期间,这里还要搭起戏台,唱几台大戏,烘托热闹场面。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商品交流更加频繁。太原市的许多公司都要参加这种物资交易会。附近一些县份,像交城、文水、汾阳、榆次、太谷、祁县、清徐、阳曲等十六个县区的商业、工业、物资、农机部门的九十多个单位,除国营商店和供销社设点搭起百十个彩棚外,还有六百多个简便的地摊,同时,个体户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从晋祠庙门一直排到晋祠公园的大门外,穿着用品种齐全,各种饮食风味俱佳。从旧历六月二十九到七月初九,每天一台戏,与演戏相陪衬,还有蛇展、花展、鱼展、杂耍,人们在这里购物、游玩,形成太原附近的购物高潮。从旧历六月二十九到七月初九的十天内,晋祠古庙会可接待顾客、游客五十万人次。这充分反映了商品经济兴旺发达的景象。
合河古会
黄河在山西境内自北而南,到芮城风陵渡突然转了个弯,向东流去。这里自远古时期就成为人类的居住之地,他们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据考古发现,这里就是距今6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合河文化遗址”。如今,每年二月二“青龙节”举行的“合河古会”,保持了古老的风韵。透过这原始稚朴的表演,把人们拉向那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看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
“二月二”,俗称“青龙节”,又叫“龙抬头日”,是汉族许多地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晋北一带有“洒水引龙”的习俗,即往茶壶里放上几枚钱币,在河边或井上灌上水,沿途滴洒,留下一条水迹,回家后把壶里剩下的水和钱币倒在缸里,认为这样可以引回钱龙,一年之内发财致富。晋东南一带有“洒灰引龙”的习俗,即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线,从门外引到屋内、绕水缸再洒一圈,认为这样可以引回钱龙,招来福祥。晋南不少地方出于对龙的敬畏,形成了不少禁忌,例如“二月二”这一天不许到河边、井上挑水。到河边、井上劳作时不许喧哗和弄出声响,以免惊动青龙,破坏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在黄河岸边芮城风陵渡镇南端的合河村,则在这一天举行河古会。村民们在当地的泰山庙,祭祀五岳之首的“黄飞虎”神。祭祀队伍浩浩荡荡,身着红色上衣的数十名女青年,手执饰有龙图案的鸾驾,组成仪仗队。德高望重的长辈挑着花篮前行。四位老太太和四位老头分别抬着两座置有泰山神神龛的轿子,泰山神“黄飞虎”的扮演者骑着牛行进在队伍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男子们有的扮演成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文臣及八仙、俗神;有的赤身裸体,腰系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块、石磨,肩扛粗大的房檩,手执铜锣,大展阳刚之气。一方面表现了古人对神祗的敬畏,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的自身力量和对命运的抗争。古会活动显示了由娱神到娱神兼娱人,再到庆节娱人的演进轨迹。最为奇特的是,合河人把马精心打扮一番,为它披红戴花插令旗,尊称为“神马,由化装成武士的人牵着,沿着村街绕转,走到各家各户门前,无论谁见了“神马”都必须下跪叩拜。这一天,村民们还要把家中最珍贵的宝物拿出来(主要是金银首饰),插在花篮或花伞上面,给泰山神献宝,俗称“亮宝”。这一天还有传统的民间社火表演,如民间小戏、民歌、旱船、高跷、耍狮子、三驴载车等,内容丰富,表演精彩。合河古会,保留了远古社会的遗风,反映了人类社会初期古朴的宗教巫术信仰,体现了民俗的原始性特征。从合河文化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看,已有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与在此之前的西候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和其后的丁村文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人在与自然和动物的斗争中,产生了动物崇拜,合河古会活动中对马、牛的尊崇,即是例证。民间流传的关于风陵渡来历的神话,说明这里是以龙为图腾的黄帝部落的活动地。
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之野”。涿鹿,即“浊陆”,是晋南解州附近浊泽边的陆地。炎帝十分凶悍,搬来大雾,使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多亏黄帝贤臣风后制造了“指南车”,使军队能辨别方向,走出困境,获得全胜。在这次大战中,风后献出生命,黄帝十分悲伤,就把他安葬在秦、晋、豫三省交界的渡口上,风陵渡因此而得名。后来,黄帝经过阪泉之战,与炎帝结为联盟,组成了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以龙为图腾,合河古会的时间设在二月二“青龙节”,便体现了对龙图腾的信仰。而泰山神“黄飞虎”骑牛、合河人祀奉马,也与龙崇拜相一致。因为在龙形象里,可以找对蛇、鱼、凤、麟、鹿、马、牛多种动物的影子。对牛、马崇拜与对龙崇拜,有着前后渊源关系的。
芮城蟠桃古会
芮城县,位于山西最南部,与陕西、河南交界,是紧挨黄河的一个县份。
芮城县,历史上曾经是战国时期的古魏国所在地。唐代时,这里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即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吕洞宾,原名李岩,是芮城县永乐镇招贤里竹水墟人,出身于官宦人家,但他没有进入宦途即遁入空门,出家修道,先后在山西中条山脉的九华山和江西庐山修炼,出没隐秘,不知所终。正由于有这位道教的始祖,芮城在元代才建成了道教的庙宇永乐宫并绘制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永乐宫壁画。在永乐宫壁画中,有大量篇幅都在描写吕洞宾成仙得道的过程。
相传,吕洞宾在旧历三月三这天,与众仙持宝物寿礼去天宫为王母娘娘拜寿。在蟠桃会上,吕洞宾巧借金簪,斩妖安民,人们为了纪念他,清代时,便在他的家乡永乐镇设立三月三古庙会,并得到清政府的承认。
三月三古会,引来了河南、陕西、河北、四川等地客商,来到芮城县城,附近农家男女老幼,乘车、乘马,云集庙会,交流购物,各选所爱,规模宏大。
如今的三月三蟠桃会,已经成为芮城县春季物资交流、名产名吃展销的大会。在县城至永乐宫的大道两旁,摆摊设点者比肩而立,日用百货、轻纺产品、生产资料、名人书画,应有尽有,开辟了十大专业市场。在古会期间、县城内戏剧、杂技、歌舞也登台演出。人们还可前往永乐宫参观,到大禹渡乘坐豪华游船,游览黄河。蟠桃会,已成为芮城人民搞活经济,振兴芮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形式。
广胜寺古庙会
洪洞广胜寺一年一度的古庙会,是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日,庙会会期为五天。前后共五天的庙会,使广胜寺人山人海,形成节日般的热闹。庙会期间,霍县、汾西县、临汾市、襄汾县、安泽县、古县、侯马市的客商、游人、赶会的男女老幼,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向广胜寺汇聚。庙会期间,广胜寺前,售货的、摆地摊的、跑马卖艺的,演戏的、耍杂技的,各行各业,各显其能,吸引着广大顾客和游人。
广胜寺,是一处古老的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大历四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诸朝廷进行整修扩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时”,更名广胜寺。寺院建成后,附近的百姓、邻县的文人学士、官员吏佐相继慕名来广胜寺拜佛求愿,祭祀观光,小商小贩也随着游人的增多开始作起生意,这就形成了广胜寺庙会的雏形。
把广胜寺庙会定为三月十八,是由于霍泉水承担着附近良田的灌溉任务,因而,人们祭祠水神已属古代的正常行为。农历三月十八日,是传说中的水神诞辰。民谚有:“三月十八,麦怀娃娃”。这个时候,麦田管理基本结束,收麦季节快要到来,农民需要购置农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农历三月十八的定期庙会。元朝时,庙会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元代延佑六年《重修明应王(大郎神)庙碑》记;三月十八日庙会,“城镇村落,贵者以轿蹄,下者以履,携妻子,与老幼而至者,不可胜既……为集数日。……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这段文字,记载了人们当时踏青观景的盛况。至元十三年,《重修明应王殿碑》载:“每岁季春(三月)仲旬八日,为神降日,萧鼓香烛,骈阗来享者甚众。”来广胜寺祭水神的人,自然是平民百姓,而且是受益于霍泉水的附近村民百姓。
旧历三月十八日,从祭祠水神到参观游览,从参观游览到物资交流,集市贸易,无论从物资上,精神上,都使广胜寺古庙会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兴旺。 如今的古庙会,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既是游览集会,又是物资交流会,城乡贸易会,更是文化活动会,这些内容,都使广胜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使广胜寺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这一带百姓中具有节目色彩的集社活动。
乡宁油糕会
在山西吕梁山南端的乡宁县,一年一度地把每年旧历的四月初八定为“油糕会”。这是当地独树一帜的古庙会。
乡宁油糕以“皮脆肉软,味道甜美”而享有盛名。在古代,油糕就被当地人当作美味佳肴,也是当地人招待客人的上等饭食。当地人取“糕”为“高”的谐音,把吃油糕当作一种吉利象征流传下来。逢年过节食之,款待亲朋食之,欢庆喜事食之。乡宁县城一年一度的“四月八”古会便成了当地人吃油糕的高潮日。因而乡宁县的“四月八”古会便命名为“四月八”“油糕会”。
乡宁“四月八”“油糕会”,开始于北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油糕会”期间,乡宁县山城便成了一个油糕世界。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盘,油糕摊点多达三、五十家。每个油糕摊前,被人围得水泄不通。油糕锅里捞出的油糕,常常不能满足顾客、与会群众的需要。到这里赶“油糕会”的老百姓,以吃饱吃足油糕为美。乡间一些年纪大或患病不能出门进县城的老人、年长者、病人,也要让人捎买几包油糕,在家中饱餐一顿油糕,分享其乐。因而,乡宁县境内有“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有钱无钱,吃糕过会”的民间谚语。
乡宁县“四月八”油糕会,名闻晋南各县和晋东南地区,与会客商涉及陕、晋、豫三省边界,人多物广,“油糕会”盛况居邻县集会之冠。会期一般以每年旧历四月六日开始,四月十六日结束,“油糕会”期内,商业、贸易、物资交流也同时进行,这一古会,已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
大同晾脚会
旧社会,山西大同市曾经有过这么一种怪俗:每年都照例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晾脚会”。这种“晾脚会”,可以说是大同独有,世上无双的奇俗。
所谓晾脚会,也就是过去的那种小脚展览会。
到晾脚会那天,已嫁或者未嫁的少妇少女们,带着高矮不同的两个凳子,到早已固定了的而且人人都知晓的那条街道上去,坐在高凳上脱鞋解株,连裹脚条子一齐解,然后把脚放到面前的矮凳子上任来来往往的与会人们参观、品评。
来这条街参观这种展览的,男女老少都有。而且,除去小孩子以外,基本没有走马观花的。人们来来去去,在街上欣赏已经晾在那里的妇人脚。更为奇怪的是,凡是一双清秀周正的小脚,大都会被人围观,得到赞美。不过,这里只许用眼睛看,不准动手动脚。
这种奇特的展览品就是晾在那里的妇人小脚。展览中还有个评价标准。尺码,以三寸为标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寸金莲”。如果有小到二寸半,那自然成了特等货色。脚在另一方面,不光是只看大小,还要质量,也即是否清秀?按晾脚会的要求,脚面不能太胖,但也不宜太瘦、不露骨,而且脚跟要小。第三条标准,就是要看肤色,肤色是否悦目。当然,要求是白、嫩、细。第四,是要看脚长得是否周正。有的妇女缠脚,幼时缠得不小心,脚外面突出,里面凹进、称为月牙型,即使二寸半,也算不得是上品。此外,核桃骨(脚跟)不能太小,脚腕粗细也要适中。
在旧社会,女人的脚可以被认为是最神秘的部分。一些保守的妇女,甚至连同床共枕一辈子的丈夫,也都难得见到一次,更何况是其他人呢!她们睡觉都穿袜子或套鞋睡。即使后来不缠足的女人脚也不轻易展示于人前。因此,大同这个别开生面的晾脚会,如何不能引起轰动,如何能不别具一格,当然,远道而来的男性参观者就不乏其人了。
然而,让观众都满意是不大可能的。让参观者摇头叹气的有两种人:一是豪无暇疵的玉足长在丑陋不堪之人的腿上;一是脸蛋儿身材都好的女人,可惜脚的质量太差,不合格,让人们遗憾。
当然,大多数晾脚者都是人的外貌和脚全是平平常常的女人,自然不会留给参观者什么强烈印象,等于是戏台上的小配角,陪衬着晾脚会的进行。
也很自然,如果一个女人“人足并茂”,那她就会感到莫大的荣幸。虽然,这种晾脚会没有评判组织,也没有什么奖杯奖品,但是,这个女人从内心会很荣幸,这种女人离开会场回家时,会有几百人把她送到门口,从此,茶馆、酒铺就会流传她的芳名。
这种奇怪的晾脚会,至今也找不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只是有传说:这个会是清朝年间一个知府促成的。相传这个知府的太太是个朝臣的小姐,这个朝臣正好是这个知府的顶头上司。知府的太太学识很好,但非常保守,从来不让丈夫看到她的脚。而这个丈夫,亦非寻花问柳之人,以致造成了这个丈夫的心理变态,联合幕属及地方上志同道合的仕绅,借着一次当地的大瘟疫,造出谣言,说女人们赤脚在光天化日之下可以避免疫症蔓延,于是,大同人每年一度的“晾脚会”就这样荒诞离奇地诞生了。这种晾脚会,既是一时一地的怪俗,又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缩影。
大同城隍庙会
大同城隍庙会是雁同一带规模、声势最大的庙会。城隍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举行,时间为八天。
相传,农历五月十一日是城隍诞辰,为了祛病消灾,历史上就形成了传统的庙会。
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拂晓,都要在大同城隍庙内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由八十家会首中选出主祭一人,带领助祭若干人及全体会首,身穿长袍,依次排列在城隍庙正殿前,随着司仪高喊“奏乐”,罄、钟、鼓齐鸣,主祭首先申文纳表,焚香摆供,给城隍爷上万年寿,为百姓祈祷平安。城内文武官吏也来为城隍祝寿。
庙会期间,每天由两个戏班子同时对演大戏。北路梆子、中路梆子,晚上除演戏外,还由佛门高僧念平安经。这时,练拳、卖艺、变戏法、耍马戏的各路豪杰也云集庙会,成为庙会的高潮。
这时,当地商人及京、津客商也前来推销外埠商品。各种叫卖声汇成一种音乐旋律。这中间,以大同独有的“搬不倒”最惹人喜爱。这种“搬不倒”是用胶泥托底,上面纸浆做胎,外面画成各种天真活泼的娃娃外形,大者三、二尺高,小则七、八寸高,成为人们心爱之物。
五十年代后,城隍庙会逐渐被物资交流大会所取代。
和顺风情:儿子娶媳妇逗公公
和顺县位于晋中地区,在这个县里,有个奇特的风俗,儿子娶媳妇时要逗公公。
逗公公的时间,选在结婚宴席散后,客人们并不马上离去,而是回到客房中,等待公公的到来。公公一进门,三、五个成年人,也许七、八个成年人,一拥而上,加上看热闹的人们,簇拥着公公进来,随着就动手动脚,连说带笑地将公公架起,坐在小圆凳上。紧接着,这帮人毫不客气地给公公打扮起来。负责化装的年青人早已端着一斗白面、一斗玉米面守候在公公身旁。另一部分人,给公公梳洗打扮,把早已做好的红尖尖帽子扣在公公头上。这时的公公,被化装成两道黄眉,脸上还扑了许多白粉,而且从头到脚都抹上了白面粉和黄米面粉,额头上划上红与黑相叠的条纹,鼻子被化装成红溜溜。如果把公公的头晃动一下,红色帽尖上的红穗子会晃动起来,确实,是会令人捧腹大笑的。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人们把花生带壳串成一圈,戴在公公的脖子上,犹如项链。还有的,把红线穿好的大红枣,戴在公公的两只耳朵上,红枣摆动,像是耳坠。
这时候的公公,一点也不能生气,只能喜眉笑脸地听凭摆布,还必须站在圆板凳上扭来晃去,但不能掉下来。
这逗公公并不算完,一群男女青年,这时才把新娘拉进屋里,人们趁机让公公和儿媳出节目,有的甚至提出儿媳妇赶着公公学做乌龟爬。或者是出其它形式的引人、出奇的节目。这时的逗公公,才算达到了高潮。
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
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
“佛教圣地”的由来
据佛教经典《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说:“佛(释迦牟尼)告金刚密迹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称“震那国”,佛教徒认为佛经中所说的南赡部洲的东北方即为五台山的所在地。其地理位置和地理形势,与佛经《宝藏陀罗尼经》描述的文殊菩萨住处很相似。文殊菩萨,全称为“文殊师利”、“曼殊室利”,略称“文殊”、“曼殊”,意译为“妙德”、“妙吉祥”等。文殊、普贤、观音合称佛教中的“三大士”,其中,作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的文殊菩萨地位最尊,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最受人信仰。因而五台山在佛教名山的地位也最高。
在佛教四大名山中,五台山的国际声望最隆。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佛教徒,到五台山朝圣求法巡礼的很多,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在唐代,日本的许多著名高僧都曾到五台山求取佛法,日本天皇甚至定期派使者专程上五台山给文殊菩萨敬献金银珠宝。
五台山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藏传佛教(喇嘛教)的达赖喇嘛、班禅喇嘛、章嘉呼图克图(大活佛),都曾在五台山居住修行,有的逝世后还安葬在五台山。因此,五台山最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再加上历代皇帝多次朝拜五台山和极力的推崇,使五台山在四大名山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自古至今,它一直居于我国佛教名山之首,令人心驰神往。
傅山剪纸
傅山被称为“剪纸之乡”。具有丰富想象和精湛技艺的当地手工业者创造了一大批艺术作品,有传说人物,花鸟兽鱼,风景和古建筑。
面塑
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倒悬花鼓
在山西省稷山县的农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即“倒悬花鼓”。倒是花鼓这种独特的民间演出形式,成为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的奇葩。
倒悬花鼓,就是把人体的两只脚面悬挂在铁杠上,头的两侧、胸、背、两条小腿上都绑着鼓。人在倒悬身体的情况下,边打鼓,边不断地进行着杂技表演。在两边还有两人,则是边打鼓,边用两脚牢牢地控制着支柱,并注视着中间的表演者的安全。据说,早在南宋时期,这种音乐在动作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花鼓”就已遍及山西省的南部地区。三人结成一个小组,或者再增加四、五个伴舞者。在村里逢节日时,便自发地集队表演,形成一种习惯、风俗。
时代在变化,在发展,这种“倒悬花鼓”也在变化、发展,“倒悬花鼓”的动作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如今,把过去腰上绑一个鼓增加到胸、肩、背、头、两条腿上都绑了鼓。为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稷山县境内的农民们不断进行着改进,向着更高难度的“倒悬花舞”变化。
这种倒悬着身体进行花鼓表演,据说可以很好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给脑细胞输送新鲜的血液,而且对防止衰老有很好的效果。
近代医学认为并得到证明,倒立对脑细胞的活性化有效,而且作为物理疗法可应用于胃下垂等消化器官疾病的治疗。
伴着欢乐的花鼓旋律,用倒悬花鼓来保持长寿确是高超的技艺。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汾酒以晶莹剔透之色,纯正绵长之香,美味生津之味三绝,被誉为“仙酒”、“玉液”。长时间储存不浑不沉淀,且储存越久越绵冽可口。1916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几十年金牌不倒”。
汾酒的酿制,据杏花村的碑文记载,创始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相传山西是我国白酒的发源地,后来,白酒传入陕西,再传到四川、贵州,然后传向祖国四面八方。据考,杏花村汾酒首先由单纯酿造变蒸馏提纯,产生了酿酒业的一场革命。所以专家断言:汾酒的历史在我国酿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汾酒之所以浓郁芬芳,质量完美,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独特的水质、工艺和酒曲。
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傅山为杏花村的井水亲笔书题“得造花香”四个大字。当地百姓多年来也体验到,用这眼井的水煮汤即使釜底高温,汤水沸腾也永不溢锅,用壶煮水,经久不生水锈。
汾酒生产经过千余年的不断摸索,形成了汾酒生产的特有的“固体地缸分离发酵,清蒸二次清,清字当头,一清到底”的传统工艺。
汾酒生产所用的发酵“母体”——酒曲中,有一个适应汾酒生产的微生物系。现在保藏有汾酒重要微生物菌株二百七十四株。这些特有的微生物群,是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汾酒品质优良的又一秘密武器。
■《水浒》中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
竹叶青酒是汾酒的姊妹花,它同汾酒一样具有古老的历史。
《水浒》中写道:“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可见,竹叶青,很早以前就成了宫廷御酒。
竹叶青酒是以汾酒为原料,配以陈皮、砂仁、当归、零陵香、公丁香等十余种名贵药材和蛋清、竹叶、冰糖浸泡而成。经科学鉴定,具有和胃、除烦、消食的功效。药随酒力,穿筋入骨,对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和关节炎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知名度不在汾酒之下。
当地老年人传说,古时候的竹叶青酒是单纯的竹叶浸泡的,以使酒色青黄。该酒饮用时清爽怡人,所以也叫竹叶酒或竹酒。
这使人想起汾酒过去也曾叫杏花酒。相传那时杏花村杏树如云,到杏花开放时节,连汾酒都带有杏花味儿。后来,于夏山的山洪暴发,冲淹了杏林。现在杏花村仅有的北门外的一棵古老的杏树,可能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可以想象,在很久以前,这里可能曾是竹林茂密的幽境。不知是什么变故,后来只留下寥寥几丛翠竹,反倒为人们平添了几分怀古之幽情。
■茅台老家在山西
早在二百年前,山西盐商到边远的贵州省经商,因为当时交通不便,黔晋相距九千里,盐商携带汾酒不便,就在贵州用当地的水和玉米、大麦,采用汾酒的酿制方法造酒,没料到贵州的泉水独特,生产出的酒别具风味,从此茅台酒就成了山西盐商的私酿酒。当地诗人吟“家唯储酒买,船只载盐多”即指此而言。因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源于汾酒,因此就有了“茅台老家在山西”的说法。
■把酒临风杏花村,他风道骨亦悠悠
俗语说,“好酒不怕巷子深”。杏花村的美酒也吸引了八洞神仙来此光临,众神饮酒后在一条大街各栽下一棵槐树。后来,这条街便被人们称为八槐街,如今的杏花村酒厂就坐落在此。
据悉“酒仙”李白也曾狂饮杏花村,如今,曾令太白“醉他无归心”的杏花村,仍满街美酒飘香。您若有雅兴,站在那杏花名园,把酒临风,数杯佳酿落肚,也一定会宠辱皆忘,乐不思归。
■酒和醋是山西文化“物”的媒介,是生命追求的两个极点
山西除了杏花村的汾酒、竹叶青外,还有祁县“六曲香”,潞城“桑洛酒”、平顺“甘泉酒”、代州“黄酒”、太原“高粱白”等名酒。一个日本友人曾写道:“温和的气候水源,使山西名酒代出,成为中国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确实,吕梁地区出土的陶瓶、陶杯,西周时期出土的铜爵,现存省博物馆的“龙纹”见就都记载了这块土地上酒文化的悠久历史。
山西酒作为一种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物的媒介,和醋一样被山西的山山水水赋予了神韵。从汾阳杏花村酒厂到清徐老陈醋的作坊相距不足百里。”说来酒和醋也是“堂兄弟”,然而,酒创造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而醋的强身健体给予人类的是现实的物的境界。中国士生土长的宗教要算道家与儒家了,道家的得道成仙与酒的关系有据可查,儒家的功名观与醋的实用也许有某种巧合。人们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功名在身时,外儒内道,而在野时外道内儒,可能与醋文化和酒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从酒到醋虽说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是人类务实精神的回归。
酒与醋的外延,无论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还是沉淀,自有后人来评说。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打破两种文化的超平衡,在酒文化和醋文化的消长与回归中找到新的契机。期待山西古老文化的复兴。
醋乡话“醋”
红花好看绿叶配,山西面好吃,还得醋来调。醋的选择既是为了佐餐调味,又是黄土地的特色,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友情。”
■介休出了个“醋仙”,名叫王来福
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之久。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齐民要术》中总结的22种制醋法,有人考证认为就是山西人的酿造法。其中“秫米酢法”便是“山西老陈醋”的酿制方法。
到了清初顺治年间,介休出了一位“醋仙”,名叫王来福。他在清徐城关开办了一个“美和居”醋坊,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艺,大胆改革、创新,“冬捞冰,夏伏晒”,终于创出了山西“老陈醋”名牌,使老陈醋一举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
■醋缸为何要跟自“爷爷”走
作为醋的故乡,在民间至今有做醋的遗风。如果您到山西的乡村僻壤盛夏一游,你会发现,老乡们在烈日之下,放一口麻纸闷着的大缸,在用“老醯儿”(制醋的醴子)晒醋,而且醋缸需不断地搬动,因为醋缸要跟着“爷爷”(太阳)走。看到此情此景,过去山西“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的场景定会跃然眼前。
确实山西是制醋的大本营,现在全省有一百多家醋厂,著名的除清徐老陈醋之外,还有陵川玉泉老陈醋、壶关辛寨老陈醋、榆次南堡老陈醋。品种有老陈醋、名特醋、双醋、陈醋、特醋、晋醋、味醋、熏醋等。同一品种的醋,根据使用原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又可分出各种各样的品种类别,真可谓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醋更香。山西人善制醋,是因为山西人爱吃醋,而山西人爱吃醋也真可称为全国之最,在山西民间有无醋不成味之说。
■山西人为何被称为“老醯儿”
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称。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因此,吃醋也不叫吃醋,而叫“吃醯”。由于山西人对酿醋的特殊贡献,再加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了。
“老西儿”对醋的贡献确实应大书特书,因为醋的作用真是太多了。醋内除含有大量醋酸外,并含有钙、铁、乳酸、甘油、氨基酸及醛类化合物。醋不仅是调味之首可以入味,还是人体健身佳品。在食用方面,它能溶解食物中的钙和铁,使人体易于吸收,也可以用于腌制萝卜、白菜、大蒜等食物。在医疗方面用醋入药,有生发、美容、降压、减肥之功效。清乾隆四年京师大医院集中全国名医,为治疗宫妃郁血病而炮制的“定坤丹”,其中所采用的二十多味中药,都是用老陈醋炮制的。
■“吃醋”的由来
几千年来,人们发现醋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用途,吃醋确实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然而关于吃醋还另有说法,这种“醋”的产生据说源于唐朝。唐太宗要为一位名叫唐玄龄的大臣纳妾,大臣之妻横加干涉。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妾中选择其一。大臣之妻也确有几分刚烈,拿起毒鸩之酒一饮而尽。当大臣之妻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是醋,从此便留下了这段“吃醋”的佳话。所以,才有了后人“失意“之人视“得意”之人而能有“醋意”,此也许与西方人谓东方人之“东方人的妒嫉”不无关系。
晋南刺绣
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像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晋南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而且造型生动、有些刺绣艺术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不独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加之以刺绣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晋南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在刺绣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绣品,反映了晋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情趣。
晋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抹黑与抹红
在运城地区的运城市、永济县、芮城县等地,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
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
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
这种抹,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完成了任务。
无论是抹红和抹黑,都有着开玩笑、添彩、增加喜庆的意味。这种民情风俗,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河东民间礼馍
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漠,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囫囵,也称“套项馍”,意为囫囫囵囵套住。它呈圆圈形,直径一尺五寸左右,上面满是面捏的花,有的还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精巧稚朴,形象生动。农家妇女都会捏自己喜爱的花样,风格各不相同,但大致有三种:龙、虎和各种花朵枝叶。龙和虎分别寓示着“龙凤呈祥”和“猛虎驱邪”,祝愿婴儿健康成长,成龙成凤。花朵枝叶中又以牡丹花、百叶花、宝相花居多,并各有寓意。例如,牡丹是“花之王后”,民间以它为富贵和荣誉的象征,装饰礼馍时把它和芙蓉结合在一起,意为“荣华富贵”,把它和海棠结合在一起,有“光耀门庭”之意,把它和桃结合在一起,有“富贵长寿”之意。
姑娘出嫁之前,一定要把这套手艺从母亲手中学过来。开始是蒸囫囵时,姑娘给母亲当助手,并留心观看和摹仿制作。待出嫁时,心灵手巧的姑娘就会得心应手,技艺精湛了,甚至可以超过母亲。
每当满月送礼的时侯,妇女们便可大显身手了。她们所捏的囫囵礼膜,都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展示,让众人品评。而笨手缩脚的妇女自感难以胜任,只好请邻里高手代为捏制了。在晋南各个村子,都可以找出一些面塑的“高手”。当然,精致绝妙的巧活与粗造滥制之作确有天壤之别。开席吃饭时,总是先拿做工粗糙的囫囵馍开刀:先把它蒸在笼里,然后切开分给众人吃。而那些精彩细致的囫囵,人们无论如何也不忍心吃掉,办事的主人总要摆呀放呀,直到再也不能存放了,才恋恋不舍地把它吃掉。
今天,人民生活富足,心情舒畅,每逢婴儿满月,都要热热闹闹庆贺一番,囫囵馍更成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佳品。只要赶上满月礼,你走进农家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就是那些五彩纷呈的花囫囵馍,它们与一张张欢乐的笑脸和热闹的气氛交融在一起,把生活点缀得更美好。
最佳旅游时间:5-10月
山西省历史悠久,古迹遍地,其中古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构筑之精,造型之美,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据统计,山西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木构建筑的72.6%。寺庙、宫观、殿、塔、楼、隘、台、坛、桥等各种类型,木、石、砖、铜、琉璃等用料结构,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卷棚式、瓦檐、木桅……应有尽有。山西众多古建筑中,无论建筑年代之早(五台山南禅寺木结构的大殿)、还是体积之高大(应县佛宫寺释加塔、临汾鼓楼)、造形之奇特(恒山悬空寺)、规模之壮阔(五台山寺庙群、解州关帝庙)、保存之完好(五台县南禅寺等四大唐代建筑、平遥明代古城墙),许多都为全国之最,而且有很多古建筑与精湛的艺术价值很高的石刻、壁画、彩塑、碑碣融为一体,中外游客赞美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石窟在山西十分丰富,规模较大的有50多处,分属北魏、唐、宋、元、明建,以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为最。云冈石窟是中原地区开发最早的一处大型石窟寺,东西绵延一公里,现有53个大窟,1100多个小窟、小龛,5.1万尊佛像,最高的达17米。这些石雕是北魏时中国与外来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代表作。太原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石窟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文化艺术游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山西境内的彩塑、壁画便是这座宝库中的瑰宝。
山西现有古代彩塑一万多尊,从北至南遍布全省。最著名的有:唐代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彩塑、晋城青莲寺彩塑;五代时期的平遥镇国寺彩塑;宋、辽、金时期的大同华严寺彩塑;太原晋祠、长子法兴寺、晋城二仙观宋塑;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元代彩塑;平遥双林寺明代彩塑和隰县小西天彩塑。此外,清代彩塑有六千余尊。
山西古代壁画现有27259多平方米。这些壁画中,以芮城永乐宫的无代壁画价值最高。永乐宫殿内墙和拱眼壁上壁画满绘,达400多平方米。龙虎殿和三清殿是大型人物壁画,纯阳殿和重阳殿是连环故事壁画。三清殿人的《朝元图》画像反映朝拜道教元始天尊的形态,有290余尊。这些画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线条流畅、色泽富丽、技法精妙,主像高达三米以上,群象高度也在二米左右,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纯阳殿和重阳殿内吕洞宾和王重阳的“圣游点化“的传奇故事,在群画中表现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钟吕谈道图“,将汉钟离、吕洞宾师待二人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宗教文化游
山西丰富的文物古迹中,五台山寺庙群、云冈石窟、大同上下华严寺、太原天龙山石窟、交城玄中寺、芮城永乐宫、恒山悬空寺等都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景观,在山西旅游产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五台山寺庙群、交城玄中寺在日本、泰国、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享有极高声誉,成为山西宗教旅游的亮点。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文殊菩萨的道场。相传,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东汉时期,有人就在五台山兴建佛寺。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8年),印度僧人摩腾和竺法兰在汉明帝的支持下在五台山大兴土木修建佛寺,五台山成为当时中国的佛教中心。到唐代,五台山佛家寺院已达360多处,佛名远扬海内外。印度、日本等国也不断有高僧来此修行。目前,五台山寺院仍有48处,有僧尼、喇嘛二百多人,五台山仍为佛教名山之首。交城玄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当时昙大师于寺内研讲佛教被誉为“神 ”。其弟子道绰在此着力宣扬净土法门,使寺成为唐代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南宋时期,日本名僧亲 接受一脉相承的净土宗教义,在日本国建立了净土真宗,从此,日本佛都界净土宗把玄中寺视为“祖庭”,每年大批日本香客、佛家弟子有组织地来此朝拜。
寻根祭祖游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史前的尧、舜、禹曾建都在山西晋南一带,至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留有许多尧、舜、禹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如临汾的尧庙、芮城的大禹渡、历山的舜王坪等。山西还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发源地之一,据专家考证,百家姓中有三分之一的姓氏起源于山西。历史上“南林北裴”之说中的“裴”,就是指山西闻喜县裴氏。郭氏的发祥地山西汾阳县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采邑,全球郭氏宗亲团体已在汾阳县修建子仪纪念馆以作永久瞻仰和祭祀之地。太原王氏在晋祠修建了王氏宗亲之祖的子乔祠。代县杨宗祠堂,是纪念北宋名将杨业一门忠义之士的圣地,运城关帝庙是中国武圣关羽的故里,洪洞大槐树又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移民之见证的唯一历史遗存。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心脏就是山西境内的壶口瀑布,这些文物遗存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
民俗风情游
山西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山西独特的民俗俗风情,人们称之为“黄河文化”或“黄土文化”,这种特有的文化如今形成了珍贵的旅游资源。
山西境内,浓厚的传统文化集中反映在现存的三个民俗博物馆内:忻州地区定襄县的河边民俗博物馆、晋中地区祁县的乔家堡民俗博物馆、临汾地区襄汾县的丁村民俗博物馆。这三个民俗博物馆反映了山西三晋大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您在山西旅游可看到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春节、正月十五闹“元霄”、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踏青逛唱”、“端阳节”、“重阳节”等的喜庆场面,还可以看到黄土高原反映民间艺术的剪纸、炕围画、面塑以及山西人民居住的窑洞和“地窨院”。山西,是民俗的海洋,会给您以无穷的乐趣。
黄河风情游
黄河风情游,是临汾、运城两地联合开发的旅游项目。在黄河流经山西吉县至河津县一段,出现了几处奇险的景观,壶口瀑布是最为吸引人的旅游景区,是中国第二大瀑布。
黄河风情游是从壶口瀑布的下游开始的,经孟门、石门,到达河津县境内的禹门。禹门,即龙门,“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龙门景观奇险,素有“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之说,游人可饱览黄河的非凡气势和沿岸风土人情。
黄河风情游一展黄河风采和黄土高原民俗文化。这一崭新的旅游线路,必将使您流连忘返。
晋商文化游
北有晋商,南有徽商,垄断华夏,历经千年。山西晋中一带在明清时期曾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晋商创造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在这里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有巨商豪宅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您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晋商昔日的辉煌,更是一种民居艺术的享受。
太行风情游
“江山磅礴,文化照光辉”,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历史构成了太行山独特的风土人情。
太行山地区主要包括长治、晋城两市,主要包括以太行山为主体的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在这里,有松柏苍 、群峰耸立的灵空山、王莽岭;有断壁如削、气势磅礴的黄崖洞;有风光如画的历山、蟒河;有秀丽挺拔、四季怡人的老顶山等等。同时,太行山还拥有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据长治、潞城等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万余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一方沃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古朴雄浑的寺观庙宇,巧夺天工的彩塑石刻,更有栩栩如生的壁画。在这里,您不仅可领略太行山壮美的风景,还可了解历史为它留下的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