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旅游业较为发达,特别是在青岛、烟台、威海等旅游城市中,宾馆还是不少的,一般来说五星级宾馆的价格在800元至1000元之间,四星级宾馆的价格在600元至900元之间,三星级宾馆在300元至500元之间。较高级的宾馆有丽晶大酒店、青岛海天大酒店等等。
山东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著名特产有:济南羽毛画、潍坊风筝、潍坊布玩具、淄博陶瓷、青岛贝雕画、花生、阿胶、孔府家酒、莱阳梨、肥城桃、烟台苹果、德州扒鸡、青岛贝雕画、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烟台红葡萄酒、金奖白兰地、味美思。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商业发达地区,青岛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业中心城市。济南、烟台、威海也是繁华的商业城市,每年在这里都有大型商贸活动(博览会)举行。
民俗博览
见面叫二哥
在山东,见了素不相识的男子,和他打招呼,开口要称“二哥”,而不是象在别处那样叫“大哥”,这是因为山东有两个著名人物都排行老二:一是孔子,记得个别年代还有人叫他“孔老二”,二是武松。在山东叫“大哥”,人们心中浮起的是武大郎的影子,所以还是改称“二哥”更响亮。
山东秧歌
山东秧歌各处流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农历正月到山东,总可置身于秧歌的海洋。
民间剪纸
山东的民间剪纸,最有特色的是滨州,高密和胶东地区,有窗花,墙花,顶棚 花,灯花,喜花,鞋花,枕头花等形式。构思精巧,纤细复杂,在旅行中搜集一些剪纸,很有意义。
风筝
山东的风筝以潍坊最为有名,潍坊建有风筝博物馆,里面收藏,陈列各种风筝1400件,还有1600平米的放飞大厅,风筝可以分为“硬翅”和“软翅”,“串类”,“立体类”等等,潍坊风筝受当地年画和民间装饰影响大,有很好的美感和收藏价值。
高密民间艺术“三绝”
扑灰年画: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种扑灰起稿手绘年画,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由于大笔纵横,自由挥洒,有抹的味道,艺人们称其为“抹画子”。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姑嫂闲话”、“踢毽子”、“万事如意”“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郎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团扇美人”、“四季花屏”、“家堂”等都是扑灰年画的代表作品。清代中期,作品就销往烟台、临沂、徐州、内蒙古、东北等地。现在,或其有独特的技法,粗犷的风格,已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成了研究收藏的珍品。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均有收藏。《中国美术大全》中介绍了十多幅代表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院校的师生,还将扑灰年画作为临摹研究的蓝本和教材。
泥塑:高密聂家庄一户穷苦艺人从捏锅子花开始;经过本庄艺人们世代相传,使其由粗到细,由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的生产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品有“叫虎”、“摇猴”、“摇蝉、“叫鸡”、“座狮”、“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戏金蟾”、“八仙”等7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自进入市场以来,久销不衰,供不应求。聂家庄泥塑,粗犷豪放,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独具一格。因此,在参加省市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连连获奖,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辞典》,曾到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还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并作为礼品赠给外国贵宾。
剪纸:高密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起源难考。从挖掘的民间剪纸作品考察,它在高密广为流传及普及的时间,不晚于扑灰年画兴起的时间。明代洪武初年,大批移民迁入高密,其中有不少的民间剪纸艺人,将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带到高密,溶于一体,形成了高密民间剪纸艺术风格。高密民间剪纸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并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粗犷中见清秀,稚拙中藏精巧。高密民间剪纸,在内容上取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窗花”、“鞋花”、“顶棚花”、“馍馍花”以信以人物、动物、花鸟、故事为题材的剪纸作品,都深受群众喜爱。改革开放以来,高密民间剪纸已走向世界,不仅成为出国人员的馈赠礼品,且多次出国展出,有20多件作品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还有3名剪纸姑娘随团到日本、奥地利进行剪纸表演,被誉为“巾帼魔剪”。
杨家埠木版年画
寒亭区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于明代,至明末已臻于成熟,至清朝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期,此时,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三大木版年画画市。杨家埠村呈现出“画店百家,画种上千”,“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局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杨家埠木版年画几经衰亡。中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抢救这一民间艺术,重现昔日光辉,寒亭区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重新开始挖掘整理、研究和创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收集传统画版500余套,编制了木版年画资料集。同时,又开发创新了年画册页、年画挂历、贺年片等30余种年画产品,创新刻划年画新作50余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杨家埠木版年画正日益被世人所注目,必将对促进寒亭的对外开放发挥更大作用。
岱下民俗
岱下民俗源于泰山崇拜,十分奇特有趣。主要有:许愿还愿,是泰山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古俗;泰山庙会,主要是商贸活动,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东岳大帝诞辰,除祭祈活动外,增加了经济活动;石敢当,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或石人,立于路、桥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内,起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香社,是民间进香的自发组织,由本村或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组成;天街上的实物招牌,有筐箩家,金牛家,棒槌家,笊篱家,双 钟家等等;节令习俗,除了春节、元宵、端午、乞巧(七月七日)、中秋、重阳等节外,还有天贶节和浴佛节。进香,其程序是起程,沿路焚祠,冲火,落宿,登山,报号(到泰山娘娘殿前报到),朝顶,守架,进供,进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驾,谢山。此外,还有打擂台,泰山挑夫,生育礼俗,求子等民俗。
山东风俗(二)
荡 秋 千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相传荡秋千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种游戏。战国时期,刘桓公北征时,才将这种游戏带到汉族中来。汉、唐以来,多用在皇帝的后宫和显官贵族的园囿里,后来才渐渐传到民间。
插 柳 和 植 树
清明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均”的时节。济南城乡,过去都有插柳于门,妇女,儿童头戴柳枝、柳球的习俗。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发现为记年和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如宋人赵元镇的《寒食》诗中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之句;农村有“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农谚。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却盛行不衰,并推而广之,继而在清明时节演变成植树造林。民国4年(1915年),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各地都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青青的杨柳,不但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寄托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
浴 佛 放 生
浴佛放生是一个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
我国宋朝时已有“裕佛会”。民间煎香药糖水,相互赠送,到佛寺烧香施舍的,叫做“浴佛”。或买鱼、龟、螺、蚌等水中动物放生。大庙宇内多辟有专用的放生池,供人们放养动物。传说四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济南庙宇众多,在过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习。这天,东岳庙、北极庙等寺庙的僧道,都设坛念经做法事,许多善男信女也都涌进庙里争舍钱财。有些人还口诵放生咒,将买来的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投放水中,终日不绝,借此表达他们的慈悲心怀与对宗教的虔诚。
端 午 节 风 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古人把五月也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当作“养辰”,故“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从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在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碧 筒 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
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在济南荷叶矗盛酒外,用它还可以做成许多独具风味的食品。如将鲜嫩碧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一下,煮粥时盖在粥上,等煮好的粥凉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叶粥”,是济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猪肉,炒好米,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产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叶,洗净,一张荷叶包起一块猪肉和适量的炒米,摊放在碗里,再上蒸笼,蒸熟后即成“荷肉”。吃是连肉带荷叶一起吃,即有猪肉的美味,又有荷叶的清香,特别鲜美。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成荷叶鸡、荷叶鱼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特有的风俗。以前食品店里卖的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等,许多都是用荷叶包装,这样即不透油、透水,又别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们欢迎。
另外,过去济南人还有吃荷花瓣的习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荷花瓣洗净之后,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很为人们所喜爱。
“吃 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种树木,其嫩叶芳香可食。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此时,农民们把嫩紫或淡绿色的椿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喜欢“吃春”的人们争相购回家中,品尝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种吃法。而济南的“香椿芽拌豆腐”远外闻名。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后用盐稍腌,揉过,约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时将腌过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将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与香椿芽末放入盘中,撒上精盐,滴上香油拌匀即可食用。再一种做法是“炸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净水分,加盐后揉搓均匀,再在调好的面糊中沾匀,放入热油中炸黄,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鱼,所以济南民间又叫“炸香椿鱼”。
济 南 蒲 菜
济南人爱吃蒲菜的习俗由来以久,蒲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济南的美蔬,早已驰名国内。《济南快览》一局中记载说:“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方数省植物莱类之珍品。”《山东通志、物产》称蒲菜为“蒲笋”,是济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汤蒲菜”、“锅塌蒲菜”(凉碟)等。至于济南人钟爱的蒲菜烫面饺、蒲菜扁食等,也是人们喜爱的常食。凡品尝过这些美味佳肴的,无不交口称赞。
七 月 三 十 放 河 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闪闪烁烁,飘飘荡荡,河水映得彤红。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庙里的道士们,也在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施主”,并找扎纸工人和彩纸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庙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们穿上花花绿绿的锦绣法衣,敲响铙钹,吹起笙笛,从几十层台阶高的北极庙列队出来,到法船前面焚化“疏头”,同时,把彩纸扎的大型法船烧掉。一时间,烈火熊熊,照得满湖通明,使整个济南市为之轰动。以致庙内、湖畔,万头攒动,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明 湖 踩 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除 夕 乞 巧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日子。晚上,妇女们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故称乞巧,七夕乞巧的习俗,在济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时就开始了,据《考工记》的注释中说:“以织女星之祥,因祭机之杼,以求工巧。”因为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想从织女那里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织出更好的布来。传说,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与织女谈话。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张灯结彩,搭乞巧楼,儿童女子,皆着新衣。在城里“富贵人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以后,虽然这乞巧楼不一定搭了,但这一天活动仍很有趣。这天晚上,家家都“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其次,参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毕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针,五彩丝线,望月穿针。谁穿得快,谁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摆一盆水,水里浸着瓜果,乞巧的人手里拿着一面镜子,谁把月光从镜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谁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里,第二天早晨,观其结网之疏密或圆正,为得巧之多少。还有的于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
山东风俗(三)
曲 水 流 觞
从汉朝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滨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晋以后,又把这一天确定为三月初三。在这天修 以后,人们顺便要举行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游乐的人们,列坐在环曲的水溪旁,把酒装入觞杯中,置于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顺流飘下。觞杯飘至曲折拐弯处,往往会停住不动;即使在前一转弯处未停,也会在后一个转弯处停下。酒杯停在谁的近前,谁就得将酒饮下,饮后还要作诗吟唱,作诗不成便是罚酒,这就叫“曲水流觞”或“流觞曲水”。晋代宗 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
远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及在现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现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至今曲水亭街。当时这里清流映带,杨柳依依,岸平草软,是曲水流觞的理想场所。
现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旧,但溪流已无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风桥一带,溪流回环曲折、曲水流觞之迹,还是依稀可寻的。尤其这一带还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泉城风格,来此一游,尽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觞”但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除 夕 守 岁
除夕,民间俗称“三十晚上”,是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守岁,传说是为驱除这时还缠在家里的“百鬼”,好让人们过一个平安年。过去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除夕辞岁,燃爆竹,家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表习俗》)其中有些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除夕更换桃符的习俗起源较早,战国时的一部史书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专门监察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说。于是,自春秋以来,每逢过年,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搁在门两旁代替神荼、郁垒,以示防鬼。到了战国,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于门侧,或画两个神像(或写上神名)来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垒画像也就成了“门神”。唐以后,又有了秦叔宝,尉迟敬德和钟旭形象的“门神”。挂在门上,消灭纳福,镇妖避祸。
宋代以后,开始兴起对联,到明代,桃符才该称春联。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并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此为乐。他还乘兴亲笔题联,赐给大官陶农:“国朝谋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赐给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联在广大城乡普遍盛行起来。于是,除夕“换桃符、易门神、贴春联”,在全国各地蔚成风俗,并一直沿袭下来。如今,多数人不再相信“门神”之类的封建迷信了,人们把贴春联,挂年画,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以此装点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据说出席是天上众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谷草等,点燃斗香,陈设供品,以迎接诸神和亡祖的魂灵光临。除夕燃放爆竹,由来也很久远。据说在古代,楚国两方的深山中有一种叫“山 ”的怪物,经常跟人打麻烦。一遇见了“山 ”,人就会得病,发寒发热,人们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这种怪物最怕听爆竹声,于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烧,借竹的炸裂声吓跑他们。后来大家为过一个平安年,便在过年时燃烧青竹筒,用爆竹声来驱赶山 恶鬼,称作“平安爆竹”。唐朝时,人们始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响声更大。从北宋开始,民间开始用纸裹着火药制成“鞭炮”和“起火”。经过年复一年的改进,爆竹的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也不断翻新。如今,不但过年时燃放爆竹,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到喜庆事时,人们都喜欢燃放爆竹,以增加欢乐气氛。
如今已没有人再把着项活动和驱除鬼怪联系起来,而相沿成了阖家团圆、欢庆节日的传统。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围坐一起,畅舒往事,吃年夜饭,饮屠苏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真是其乐无穷。
腊 八 节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户户做腊八粥。《历乘》载:“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好施者济贫。”清《日下的闻考》也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宋时故事。”同时,市民还将蒜瓣洗净凉干,腌制在调好的糖醋坛子里,过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称“腊八蒜”。
政府举办的文化艺术节
政府举办的文化艺术节
这类节日有的是从以前的会演活动发展而来,有的是为适应新时期文化活动需要而创办,如山东省艺术节、济南市艺术节、山东电影节、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烟台市艺术节、烟台市京剧节、临朐红叶节、济南中小学文艺节、济宁农民文化艺术节、蓬莱文化节等。
借历史的和民间文化的优势创办的节日:国际登山节等
借历史的和民间文化的优势创办的节日
以名胜古迹为背景举办的节日,如泰山国际登山节。它是以泰山为中心的国际性文体活动,每年的金秋时节举行.泰山国际登山活动向人们展示了齐鲁文化的浑厚,悠久和深沉.不仅沟通了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使齐鲁文化锦上添花,而且又为山东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振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注入了不尽的活力,大大提高了泰山和山东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泰山国际登山节内容广泛,除进行竞技性登山外,还举行仿古登山封禅仪式,书画,盆景,根雕艺术展览,开展文化旅游和经济贸易洽谈等活动.可使中外游人尽情领略泰山的雄姿和齐鲁文化风采。(右图为国际登山节开幕式)
以历史人物为背景举办的节日,如滕州墨子科技艺术节、临邑邢侗书法艺术节等。
以文化史的某一事件、某一著作为背景兴起的节日,如文登国际昆嵛山会,节日场所利用北全真教起源地昆嵛山,以道教文化吸引游客;梁山的水浒文化节,以再现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种种场景为特色。
以民间文化为背景的节日,最典型的是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与北京、天津、南通号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1983年,潍坊市人民政府根据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大卫·切克列等国际友人的建议,决定1984年4月1日举办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从此,风筝会一年一度,潍坊以此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国际风筝联合会还作出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并修建了风筝博物馆。潍坊各行各业都“乘风筝盛会,促经济腾飞”,先后举办了大规模的工业产品交易会、中国民间工艺品潍坊博览会、生产资料交易会、日用消费品交易会、工艺美术旅游产品交易会、资金拆借交易会、技术交易会和国际小商品、小五金设备技术展览会。
这类节日还有滨州吕剧艺术节、胶州秧歌会等。
利用一方物产为号召创办的节日:青岛国际啤酒节等
利用一方物产为号召创办的节日
青岛国际啤酒节 以青岛啤酒为依托,每年在夏季举办举行一届,节日中以青岛市中山公园内 “啤酒城”为中心,开展多项啤酒文化活动,而且年年都有一些新的节目出台。饮酒比赛是啤酒节最有吸引力的节目之一,擂台摆下,勇者尽可参战,还有文艺演出、时装表演、经济贸易活动。(右图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一幕)
烟台国际葡萄酒节 1992年9月,在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创建100周年时开始举办。这座城市因有张裕公司及其所产的金奖白兰地等名酒而被国际葡萄、葡萄酒局授予“国际葡萄酒城”称号,并颁发了国际葡萄和葡萄酒荣誉纪念证章。在这样背景下展开的节日活动,一切都染上了葡萄酒的色彩和酣畅。
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 以淄博名产美术陶瓷与琉璃内画为号召,显现了引人的特色。
这类的节日还有平阴玫瑰文化节、长岛扇贝节、栖霞苹果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莱西山楂节、平原鸽子节、莱阳梨花节、东阿阿胶节、海阳樱桃节、济宁名酒文化节、平度大泽山葡萄节、青州蜜桃节、峄城榴花会、乐陵金丝小枣节、庆云金丝小枣节、无棣金丝小枣采收节、中国即墨老酒节、莱州市月季花节、中国肥城桃节、德州扒鸡美味节、蓬莱龙山西瓜节、费县山楂节、郯城银杏节、龙口金菊节等。
胡集书会
胡集,是惠民县(古为武定府)东南最大的一个集镇,农历二、七逢集,每年夏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头一个大集,这天必开始举行灯节书会。胡集书会从元朝兴起,至清初极盛,一直沿袭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例定正月十二逢集时书会开始。正月十一之前,来自德州、惠民、济南、淄博、烟台、沧州、石家庄、保定、唐山、北京、天津、内蒙、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等地的说书艺人,带着乐器和被褥,便三三两两云集胡集,一些业余的曲艺爱好者随之而到,散住在镇上各客栈中。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沿途说书卖艺,这称为“前节”。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说书人便都来到集上,摆下摊子,扯旗挂牌,各自登场献艺。上午10时,鼓乐四起,鞭炮齐鸣,书会正式开始,由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为“正节”。这期间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民间还有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杂耍、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书会达到高潮。书会正节期间,艺人的演出要价最高。书会上曲种丰富多采,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渔鼓书等。胡集附近村镇的农民特别爱好听书,一大早便起来听说书,把说书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各村并派出内行人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再邀请艺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给报酬。从正月十二晚间起,一连几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艺人说唱,若主人挽留,艺人就继续说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艺人就再赶正月十七的大集书会。从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称为“偏节”,偏节过后,书会才散场。书会期间,艺人们互相拜年,交换书目,切磋技艺,收徒拜师,极富乐群敬业精神。书会散后,艺人们又沿途卖艺归去,翌年正月十二,艺人们又从四面八方来到胡集相聚。
“文化大革命”中,历史悠久、闻名全国的灯节书会被迫中断。1988年夏历正月十二日,书会又正式恢复,此后一年比一年红火。胡集镇政府拨款30多万元,修建了一个大型曲艺厅,为书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演唱环境。
利用旧节日增加新内容创办的节日:荣成渔民节等
孔子文化节 民国年间,曾定孔子诞辰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又称之为“圣节”。当时,每至节日,曲阜地方官员组织各阶层人士祭孔。各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唱《孔子诞辰纪念歌》,开放孔庙,展览古代乐器。祭孔时,学校、团体延聘专家演讲国学,民教馆举行民众射御比赛大会。有时,祭孔完毕后还举行游行活动。后来活动中断。1984年起,逢孔子诞辰纪念日,曲阜举办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在大成殿前举行祭孔乐舞表演,邀请国内外人士参加,规模逐年扩大,活动项目逐年丰富,发展为“国际孔子文化节”。
荣成渔民节 此节源于当地传统的谷雨日祭海活动。谷雨时节,“百鱼上岸”,渔民出海捕鱼之前,为祈求平安丰收,杀猪设供,在大海之滨举行祭海仪式。旧时的祭海仪式在海边海神娘娘庙或龙王庙前举行,烧香、烧纸、点蜡烛、洒酒,节日中家家挂红灯。改革开放以来,渔民将这一节日加以发展,自1990年开始,举办荣成国际渔民节。渔民节融文化、娱乐、经济、友谊为一体,以弘扬海文化为主题,以体验荣成沿海渔家生活为基调,以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为目的。渔民节举办耍龙、划船、海上灯会、文娱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演出“渔鼓催春”、“群龙闹海”、“八仙过海”等海味十足的游艺节目,同国际友人一起进行叉鱼、撒网比赛,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人士前来观光,洽谈经济贸易,每届渔民节人数达10万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这类节日还有青岛海云庵糖球会、汇泉萝卜会等。
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创办的节日
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创办的节日
这类节日,创办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意在树立某种良好传统,如威海北竹岛村老人节、栖霞流口金矿矿山安全节、牟平县家庭文化节、莱州朱由镇农民家庭文化艺术节等。有的则为活跃基层文化艺术活动,如烟台港务局青年艺术节、济南铁路局艺术节、山东大学学生艺术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文化艺术节、青岛大学读书节等。有的是为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促进产品销售,如莱阳广通达节、济南天桥区服装节等。
东岳庙会(泰山庙会)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佛道并存的神山。泰山脚下的岱庙,供奉着泰山神--东岳大帝。传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泰山神生日,历代帝王多于这天在岱庙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的庆典活动、佛道的宗教活动以及民众的朝山进香活动,在岱庙一带形成了以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东岳庙会。宋元以后,东岳庙会成为北方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庙会,泰安也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元明时期成为华北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
历史上的东岳庙会盛况,史籍中有不少记载。明末清初张岱在《岱志》中记述:“东岳庙……阔数百亩。货郎掮客,错杂其间,交易者多女人稚子。其余空地,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民国年间,每年庙会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不绝于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蜡纸锞,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建国后,庙会转化为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中断。
1986年泰安市恢复了泰山庙会,地点改在泰山环山路上,以红门、王母池为中心。新的庙会保留了传统庙会的一些内容,又充实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乐、经济贸易于一体,规模和影响在逐年扩大。
济南药市会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已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规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国)、河南禹州(今禹县)略小。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传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观者如堵,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遂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因庙会以买卖药材为主,后又称为“药市会”。赶会的人逐年增多,会址便由趵突泉南门移到山水沟、三合街、正觉寺街、双龙街、券门巷、祭坛巷一带。1931年济南市国药业公会成立后,药市会改从夏历三月二十日开始,会期一般10~15天。赶济南药市会的主要是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韩国仁川等地的药商当年也有来赶会的。“七七”事变后,药市会逐年衰败,直到济南解放后,药市会才逐渐恢复。建国后的十几年内,药市会兴盛,每年赶会群众多达几十万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市会中止。70年代末,济南千佛山庙会恢复,药商、药农多赶千佛山庙会,中草药交易遂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内容。
济南千佛山庙会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山腰兴国禅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淄博灯会
淄博元宵灯会历史悠久,在清代就已闻名全国。建国后灯会一度中断。1986年正式恢复,地点在淄博人民公园,盛况空前,大型灯组和小型花灯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在传统的元宵灯会的基础上,为配合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1989年9月5日至10月5日,在淄博人民公园举办了“首届淄博金秋灯会”,灯会以“欢乐的淄博”为主题,展出了37座大型机械灯组和近千盏小型民族花灯。大型灯组主要有“金马腾飞”、“聊斋趣园”、“三龙闹海”、“许仙游湖”、“云雾仙阁”等。灯会期间接待中外观众50余万人次。从此之后,淄博每年举办两次灯会,一次是元宵灯会,一次是金秋灯会,以灯为媒,交四方宾朋,招八面客商,进行规模宏大的经济贸易活动。
1992年9月,淄博又举办了首届全国花灯邀请赛,有成都、重庆、武汉、南京、天津、济南、淄博等8个城市参加,共展出48组大型彩灯和近千盏民间工艺灯,国内外宾客云集,热闹非凡。